202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要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2021年6月7日至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结合实际、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要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发创新活力。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夏至时节,一泓碧水清波荡漾,蜿蜒穿过城区,奔向远方。当时间走到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的时刻,定睛回眸,岁月滔滔,虽有蜿蜒曲折,但却一路奔腾,汹涌向前。
百年栉风沐雨,曾经遥远的青海已在新的发展道路上纵横驰骋;百年筚路蓝缕,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正向世人走来。
舒展今日青海的画卷,一座座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传统工业提质增效,点亮了“智能之光”;一块块光伏板如同蓝色海洋,高大风机昂扬屹立,一线银丝连接青豫;筑牢三江源头生态屏障,青海绿色有机产品摆上全国人民的餐桌,越来越多游客涌向青海,与青山绿水为伴,两岸青山变金山……
皑皑雪山、蓝天绿地,青海592万各族群众在这片高原大地描绘着自然环境优渥、经济高质量发展、各族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蓝图。不负韶华,风雨兼程。一路走来,蓝图规划正在变为现实画卷。
聚焦效能
以循环激活绿色发展内生动力
青海之西,昆仑山下,盐田如块块碧玉。
2016年8月22日,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钾肥分公司码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盐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资源。要制定正确的资源战略,加强顶层设计,搞好开发利用。循环利用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全国都应该走这样的路。
一直以来,由于我省地处祖国内陆,工业产品的市场和原料“两头在外”,在价格上缺乏竞争优势。因此,我省通过产业集聚发展,以循环经济模式延长产业链,一方面实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一方面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形成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一组数据说明了这样的变化:目前,我省盐湖工业已形成钾盐、钠盐、镁盐、锂盐、氯碱五大产业集群。稳定国内钾肥产量和自给量,成为支农肥的“压舱石”,盐湖资源开发利用逐步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由单一利用型向综合利用型转变,初步形成了盐湖资源深度开发与能源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融合发展的循环产业体系。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以“绿”为进,我省打造绿色循环的产业体系的步伐从未停歇。通过持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集聚发展,突破关键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正在加快形成。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随后,我省加快编制行动方案,将目标变成现实。
“以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为目标,培育形成若干个行业产业龙头企业,形成世界级盐湖资源富集地、优势产业聚集地、重要产品主产地、技术工艺创新地、人才培养输出地、循环经济示范地,推动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明确,新的发展机遇已在眼前。
聚焦优势
以创新撬动绿色发展新引擎
塔拉滩上光伏板浩瀚万顷,如湛蓝的湖水波光粼粼;现代工业园区内,锂电池生产紧张有序……在青海境内,只要你稍加留意,随处可见青海绿色能源发展的痕迹。
青海是个资源大省,坐拥得天独厚的水风光资源,是全国新能源装机占比最高的省份,与此同时,青海又是个经济小省,全网最高用电负荷不足1000万千瓦。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如何打造新的增长点,以“绿”为进促发展呢?
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是我们的选择和目标。
在西宁的一个个现代化的工厂,“黄河水电多晶硅”产能提升至年产3300吨;中国首条量产规模IBC电池及组件生产线电池量产平均效率突破24%。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的一片片荒野戈壁,一排排光伏板鳞次栉比,光影闪烁,一台台高大风机巍然矗立,迎风转动,一片片荒滩戈壁告别了从前的风沙裹挟,变成了碧草连片的生机之地。
在三江源地区的一户户农牧民家里,昔日烧煤、烧牛粪的取暖模式已逐渐被使用清洁的电能取暖所替代,在完成能源替代的过程中,燃煤消耗持续减少,二氧化碳持续减排。
今天的青海,全省清洁能源装机达到3637万千瓦,年均增长超过20%,占比由2015年的80%提高到超90%。五年来,新增电力装机全部为清洁能源,开创全国先例。
抽象的数据、鲜活的事例组成青海清洁能源转型发展的精彩故事。故事背后,是发展理念的更迭、产业技术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完善,是人类最大限度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的不断尝试。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助力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扛起能源革命的旗,打好清洁能源的牌,未来关于青海“风光”的故事,将更加精彩。
聚焦资源
以质量筑牢特色产业发展基石
硕果累累的辣椒、色泽鲜亮的西红柿、个头均匀的胡萝卜、翠绿可口的黄瓜……进入夏季,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国良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菜园子里色彩斑斓。通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不仅耕地质量得到提升,种植的农产品品质也得到市场认可。与此同时,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河卡镇白龙村,河卡镇兽医站的兽医师赵刚手持移动终端,陆续采集牦牛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将制作成为专属于这一只牦牛的“身份证”,实现随时随地查询。
一个个小小的场景,折射出的是青海农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立足自然优势,我省“青字号”农产品绿色品牌建设重锤响鼓。“十三五”以来,我省特色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枸杞、水产品产量年均分别增长9.5%和11.5%,牛肉、羊肉产量年均分别增长10.8%和3.5%。如今,青海已是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全国最大冷水鱼生产基地。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只有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才是促进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挖掘特色优势,凸显绿色、纯净、高原、富硒等特点,才能不断激发农牧业潜能,打好特色农牧业发展牌。
聚焦健康有机,我省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实现全省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分别较行动实施前减少40%和30%以上;聚焦产品质量,我省在全省30个牧业(半农半牧)县实施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试点;聚焦绿色循环,2020年,我省在410个规模养殖场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提升改造,全省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到95%,维持了高原生态平衡。依托特有的“美丽资源”,我省盘活沉睡的自然资产,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青海物华天宝,亿亩草场绵延不绝,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正在变成农牧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和跨越赶超的大引擎。“我们将立足优势,不断提升农牧企业效益和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影响力和品牌力,推进现代种植业、养殖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国有大型农牧企业青海三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荣华说。
聚焦山水
以融合打造绿色发展样板
白云悠然,草原辽阔,湖水潋滟,高山巍峨。在高原最美的盛夏,自驾来到辽阔草原、茫茫戈壁,寻找心灵的治愈,在近年来成为不少人的选择,从新网红高原“马尔代夫”——东台吉乃尔湖到备受青睐多年的青海湖,青海,正在成为最火热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大美青海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不仅有着最“大”的价值、最“美”的颜值,也有着历史悠久、传承不断且今日依然灿烂独特的文化。音乐嘉年华上欢呼不断,乐队演出、小吃美食、山水美景,让游客享受文旅融合的视听盛宴;平安驿河湟文化体验景区上演一场场独具青海特色的演出,皮影戏、河湟曲艺小调等纷纷上演,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感受到河湟文化的魅力;参加文化体验活动的游客络绎不绝,百米唐卡长卷前参观人流摩肩接踵,青绣等文创产品销售攀升……文旅融合在为游客带来新体验的同时,“大美青海生态高地旅游净地”的品牌也在逐步壮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数据是最生动的注脚。“十三五”以来,我省文化和旅游累计完成投资870.76亿元。累计接待游客1.9亿人次,旅游收入2100亿元,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
大美青海之美,美在山川之壮美、江河之秀美、人情之和美。我们深信,随着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的全面推进,青海这片“地球第三极”上的神奇土地,将以更加美丽迷人、开放包容的崭新姿态,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惑于方向,不惮于行动,我们必将乘风破浪,在高质量发展的大江大河里踏浪高歌,迈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