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雨后。
湖州安吉余村的空气里,浸润着一片清新。
站在村口,望去,村巷深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前,游客们在排队“打卡”。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标定了“两山理论”的起点。
现在,站在这个起点,由徐州市生态环境局和徐州日报社有关人员组成的“两山理论”调研组惊喜地发现,一部关于绿色的山乡巨变正在越来越多的小村庄里被重新演绎。
“复”出满眼绿
冬天的余村,仍是一片绿的海洋:起伏的山、流动的水、摇曳的竹,披翠盈碧。
20年前的余村是灰色的。
资料显示,5820平方公里的湖州,高峰时期有矿山超千个——不到6平方公里就有一个矿山。湖州一度成为华东重要的建材基地之一——当时的湖州人津津乐道:“上海一栋楼,湖州一座山。”
优质的石灰岩资源也让余村迅速成为安吉县“首富村”,然而,环境污染之苦也让村民刻骨铭心。“水泥厂一天24小时都在冒烟,到处灰蒙蒙的。我们出门走路都低着头、捂着嘴。前面山上全都是白茫茫一片,竹子都枯死了。污水流到哪里,哪里庄稼就长不起来。家里桌子半天不擦,上面的灰就能写字。”阮杰的话,是一代余村人的共同回忆。
2003年1月,浙江开始“生态省”试点建设。同时,湖州启动全市矿山整治,余村厂矿就是从那时起陆续关停。
得天独厚的余村,土地富饶,雨水丰沛,关停矿山之后,漫山遍野很快又长出了绿盈盈的新毛竹。
尝到了甜头的余村人,秉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坚定地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
青山绿水间的美丽余村
坐落于微山湖畔的徐州市铜山区柳泉镇北村村,近十年来的发展路径与余村如出一辙。
北村周边被18座山头包围,曾经也是一个“采石村”。
“2014年以前,周边山上千疮百孔。村民有钱的建采石场,没钱的挖采石坑,成天炮声隆隆,烟尘弥漫。”对于北村的过往,60岁的村党委书记刘广铎记忆犹新。村里几辈人以采石为生,不仅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还付出了生命、健康的代价,死伤者累计逾百人。
改变,迫在眉睫。
在政府的引导下,北村的采石行业快速退出,采石宕口开始生态修复。
只是,北村的“复”之路比较艰辛——坡高岩陡,结构松散,岩石硬度高、容易崩塌,植被养护困难,这些徐州宕口的普遍特点,在北村都遇到了。
削坡减载、覆土、复绿,凭着生态修复特有的徐州模式,北村周围一个个光秃秃的“疮疤”慢慢变成了风景。
村里还做起了“生态修复+”,聘请北京、上海、浙江的旅游规划专家进行整体设计,深挖古迹、古村、古井、古树、古老传说等自然人文资源,尽量保留和凸显“山村味”“渔家味”,修葺万亩荷塘,建设湖岸沙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一个山清水秀的新北村全新亮相了!三面青山,一片碧湖,白墙黛瓦,绿树环绕,让人恍若置身江南。
“游”出致富路
站在余村村头的停车场,记者看到大大小小的旅游车辆来往穿梭,游客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着接待游客。
我们信步走进一座民宿——绿缘山庄。
“不好意思,今天的客房预订满了。”民宿的主人胡斌有些抱歉。听说我们是记者,他的话匣子打开了:“游客大多来自省内和长三角地区,几乎不分淡旺季。”
在余村,像胡斌一样立足“美丽经济”的村民越来越多。
280户人家的小村庄,有绵延的竹海、漫山的茶园、五彩的花田,还有“清凉一夏”乡野漂流,2021年接待游客近90万人次。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801万元,人均年收入61000元。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余村考察。他说,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我们不光要自己富,还要带动大家富。”余村党支部副书记俞小平更有信心了,他们联合周边的银坑、马吉、横路等5个村抱团发展,组建了 “五子联兴”强村公司,以余村为中心,整合各村资源,做大“美丽经济”。新建的余村景区旅游集散中心,正是探索新发展路径的重要载体。
“大余村”的概念,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的责任担当,努力带动更多百姓走上绿色发展之路,探索更深层次的乡村振兴共富经验。
北村,同样也实现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
2020年,楼山湾湖光田园度假区一期建成开放,沙滩白浪、水上集市、渔船点点,游客纷至沓来,到绿色乡村中感受“向往的生活”。北村成了徐州和周边地区居民的网红打卡地,绿水青山间增添了几分“金”“银”成色。
58岁的村民刘学金,从满面尘灰的采石匠变成了西装革履的老板,跟儿子一起经营600多平方米的饭店和民宿,仅餐饮项目一个夏天的营业额就达20多万元。旅游淡季他也不闲着,给村里修剪绿植,一年又能增加几万元收入。
生态修复后的北村
北村的旅游业日渐红火,越来越多过去离家的人开始返乡创业。刘广铎自豪地介绍,全村有300多户、1000多人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旅游业年收入近亿元。去年人均收入达4万余元,村集体增收100多万元。现在,村里又打造了月季园、教子园、采摘园,用更多元的旅游形式留住游客。
“合”出新模式
2022年11月30日,余村迎来了入冬的第一场雪。
沉睡的农田、静谧的乡村、幽静的山林,都披上了雪白的轻纱。
在这漫天雪花中,坐在“合伙人之家”里“围炉煮茶”,我们与浙江绿城未来数智科技有限公司的蔡森,一起感受着久违的宁静。
多年来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余村人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要把绿色发展之路走得更远,打造赋能乡村振兴的人才链是当务之急。
为吸引更多懂经营、善运营的人才来到乡村,释放乡村活力,今年7月,安吉县天荒坪镇结合大余村产业发展实际,整合大余村范围内10万方创业空间、2万余方厂房、近6万亩竹林和农田,创新推出“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诚邀全球英才共享发展机遇,探索共富乡村样板。
“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自推出后,便引来数百人踊跃报名,涵盖品牌策划推广、乡村运营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研学教育、休闲旅游业态等多个方面。
蔡森和他的团队就是首批五个“余村全球合伙人”之一。
果然,青年与乡村的碰撞,给绿水青山带来了无限可能:
“共创工作坊”梳理了15个美好乡村需求清单,给村民拍张全家福、给小铺做个店招、共创一本旅游杂志等等;
“乡村养生系”运动让年轻人在动静之间放飞自我,挖笋、射箭、骑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疗愈力;
咖啡、篝火、音乐、烧烤,在余村的山野旷谷间,一场温暖的“小年音乐会”与大自然一唱一和;
……
“我们采取‘两入股三收益’的合作模式,与村集体共享收益。”蔡森向记者介绍,“两入股三收益”是指大余村强村公司通过资产、资源两入股形式,投资合伙人的项目开发运营,后续按照股金、租金、薪金“三收益”计算分红。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再到“创模式”,余村探索出了一条从资源驱动向内涵增长转型的新路子。
坐在余村电影院里,我们通过视频重温了2005年总书记首次考察余村时的点点滴滴。
“和谐!”视频中反复出现的这个词,正是我们此刻的感受。
未来,更多关于和谐的故事, 将在余村、北村,以及更多的小村庄发生。
要“复”更要“富”
”两山“理论 调研组由徐州日报记者卢波、甘晓妹、吴云、刘玉慧、刘冰和徐州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曹晓煜、程凯组成。调研组认为,从环境痛点到生态亮点,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余村和北村扎实推进生态修复,不仅让绿水青山得以重现,还将之转化为沉甸甸的价值砝码,富了两地百姓。
生态是宝贵资源和财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不仅可以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能够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因此,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一“复”了之,更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充分挖掘生态潜力、激活生态价值,让不断延展的绿意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发生在余村和北村的故事,充分证明了只有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化,形成农旅、文旅等融合发展的新业态,“美丽经济”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实现“复”了又“富”,还有“后半篇文章”,余村打了“样”: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吸引到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机构,用新思路、新模式为自身发展带来了资源整合新契机,再次激荡起乡村建设“一池春水”,为做大金山银山提供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