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漫步嘉兴,湛蓝的天空映衬着洁白的云朵,眼前是一片青翠欲滴的绿树,脚下是一汪清澈见的湖水,各色鲜花在丛林间争相盛开,绽放着如云霞般绚烂的色彩,美不胜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成绩是最好的证明。连续3年获得美丽浙江考核优秀,荣获首座“大禹鼎”银鼎和全省首批“无废城市”称号,首获省政府督查激励,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得分“十年连升”,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获评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入选全球“自然城市平台”……
高质量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嘉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过去这一年,嘉兴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用行动描摹出一幅“秀水泱泱、韵味江南”的美丽新图景。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增加美丽嘉兴成色
如今,翻开嘉兴人的朋友圈,蓝天美景是必不可少的照片,繁星闪烁也开始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朋友圈里晒蓝天、晒星空,那是嘉兴人的自信和骄傲,更是一份通过不懈努力得来的幸福感。
看得见的变化,生动体现了嘉兴稳扎稳打强基础、打好治污攻坚保卫战的决心。
从治水来看,嘉兴以争创全国水生态修复试点城市为抓手,系统推进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发布全省首个《平原河网水生态修复技术导则(试行)》,新建碧水河道419公里,深化稻田退水“零直排”模式,削减示范区内主要污染物三分之一以上。2022年全市地表水国控、省控、市控断面Ⅲ类及以上水体比例均达到100%,实现历史性跨越。
再看治气方面,以最高标准、最大力度、最实举措推进臭氧污染防治攻坚,率先探索分散吸附-集中再生活性炭VOCs治理体系建设,海盐县出台全省首个活性炭全过程使用地方性技术规范,秀洲区建立全省首个“炭管家”活性炭数字化管理平台。建立建筑工地扬尘防治“红黑榜”机制,PM2.5浓度达到力争目标,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013年新标准发布以来最佳水平,海宁市成功创建省级清新空气示范区。
以秀洲区为例,为有效解决VOCs治理存在的活性炭填装量不足、品质不高、更换频次不够等问题,该区率先建立高品质活性炭吸附+政企合作集中再生+“炭管家”全周期监管的三位一体VOCs治理体系,结合产业转型、源头替代,预计全年可减排VOCs1000吨以上,约占全区年排放量的16%。
在李朝化纤有限公司的涂层废气车间,工作人员只要扫一扫机器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在平台上清楚看到“3号活性炭吸附塔剩余有效天数为17天”。如果活性炭吸附达到饱和,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提醒及时更换。“自该应用启用以来,空气优良率同比改善4.6个百分点,大幅减少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嘉兴市生态环境局秀洲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大气治理的显著成效也离不开执法的高压态势,据了解,嘉兴在去年开展绿剑2022“蓝天”大气环境专项执法检查以来,对涉VOCs企业开展“体检式”排查整治,处罚案件149起,罚款661.8万元,助力嘉兴市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而在治土治废方面,嘉兴同样成果丰硕。全国首个飞灰高温熔融项目顺利投产运行,“小微危废收集在线”应用场景正式上线,列省“无废城市”数字化改革评估第一,入选省数字化改革动态。深化全域“无废”创建,加快“多网融合”体系建设,典型案例数列全省第二,获市领导充分认可,南湖区、海盐县、桐乡市获评全省首批“无废城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桐乡市作为唯一县级市代表在全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
嘉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全局性、持续性好转。近日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发布的2022年度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指数结果显示,2022年度嘉兴减污降碳协同指数为97.14,列全省第三。这是成果,也是嘉兴齐心协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力证明。
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铺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城市里蓝天如洗、空气清新,小朋友们在公园绿地上开心奔跑;运河两岸水清景美,凤凰湖中筑巢的凤头鸊鷉竞相玩耍;中央公园里草木蔓发,生态系统生机盎然……
人们会主动选择一座城市生活,大自然中的生灵也不例外,这是万物对生态环境最直观的“评价”。近年来,嘉兴各地区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已在全域范围内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据现有调查显示,全市已发现不同生物类群物种资源3000余种。
而说到嘉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就不得不提嘉兴的生态文明建设。
就拿嘉兴治水来说,“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不再仅仅是一句挂在嘴边的话,更成为贯穿于这座城市发展的重要链条。怀揣着这份初心和使命,嘉兴治水人久久为功,为之不懈奋斗——把提升污水处理能力作为治水的“一号工程”,把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作为治水的根本之策,把全域“零直排”建设作为治水的关键路径,把打造“山水林田湖海”共同体作为治水的用力方向,把构建齐抓共管格局作为治水的有效保证。
走进平湖市的广陈镇赵家堰兜灌区,只见田块之间,一条条田园景观型生态沟渠交错通连。作为稻田退水“零直排”示范区,这里的沟渠中水生植物非常茂盛。不远处,17个退养鱼塘,连通着沟渠。“利用‘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这一闭环,整片稻田便可实现退水零排放。”广陈镇村镇建设管理办工作人员邱余忠介绍说,稻田退水经过沟渠、池塘的净化后,再根据农事灌溉需要,重回稻田,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农业水污染。
一幅幅画面、一个个场景,都记录下新时代嘉兴“筑巢引凤”的辉煌成就。位于海宁袁花镇的长啸村,通过积极探索建立“光伏+储能”的零碳景区,实施水上漂浮光伏+储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风光绿色照明、光伏座椅、光伏垃圾桶等低碳项目建设,形成“白天光伏发电供能+储能充电+余电上网”的模式,让“零碳”成为一种生活的新风尚。南湖区大桥镇的胥山村通过合理布置和搭配水生动植物,构建“水下森林”,实现河道水体自净。如今胥山村山浜的水生态初见成效,水质也稳定在Ⅲ类水标准,在1.5米的水深范围内基本达到清澈见底。
水治理好了,万物生灵也“寻觅而来”
在嘉善太浦河流域,摄影爱好者用相机捕捉到丘鹬的身影。在2022年度大型真菌现场调查中,海盐县技术人员于南北湖风景区胡家湾发现普陀条孢牛肝菌。去年4月初,秀洲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拍摄到了红隼在城市上空划过的影像。在桐乡市濮院镇红旗漾村的一处池塘里,调查人员发现了水雉。平湖市调查团队在当湖街道石家浜记录到了棉凫的身影……
如今的嘉兴,一次次上演“水清岸绿、万物竞发”的人与自然和谐画面。这是坚持“绿色先行”的发展之举,也是书写“涓涓清水润民心”的时代答卷。
点“绿”成“金”,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共富”之路
生态之于嘉兴,是底色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彰显生态价值、履行生态责任、挖掘生态潜力,各行各业正在向绿而生、逐绿而行,找寻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画好生态价值、责任、潜力的最大“同心圆”。
坚持“绿水”润万物。近年来,嘉兴通过一系列环境治理“组合拳”,不断筑牢共同富裕绿色基底,持续放大生态文明建设新优势,乘势开启绿色崛起的崭新篇章。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绿色共富”之路正在不断拓展延伸、铺陈蔓延。
在桐昆集团的生产车间,站着为数不多的工人,而近百台智能机器人却争分夺秒地完成着工作,“吐”出的涤纶长丝经过天轨系统被运往自动包装流水线,由四组机器人快速完成打包,经流水线送到智能立体仓库,等待装车送出。“机器人的反应速度更快也更精准,通过这条生产线,我们减少了30%的废丝产生量,大大降低了固废的产生。”桐昆集团恒邦厂区总经理朱伟锴说,新研制正在试运行的5G+智能挂丝机器人正式投产后,也将进一步减少废丝的产生量,实现固废产生量最小化。
桐昆集团的“无废”建设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诠释。而如何让生态产品直接“变现”,反作用于企业的经济发展,嘉兴同样有自己的思考。
去年底,在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嘉善分局等单位的牵头指导下,嘉善农商银行为常益康农场发放了“GEP生态价值贷”500万元,实现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换。“这笔贷款真是及时,准备扩建高标准生态大棚的资金有了着落,这么多年来为之倾力付出的果园农场所体现的生态价值还真起到了关键作用。”常益康农场负责人陈学锋表示。
据介绍,除嘉善县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率先推进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体系建设外,还有秀洲区建立全国首个平原湖荡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区生态系统生态产品总价值已达289.64亿元。
“绿水青山”算“身价”。生态价值贷开启了蕴藏在众多生态企业中的“绿色宝藏”,激活了“生态绿”的经济价值和金融属性,不仅为企业有效解决了农业项目难融资、生态资产难评估、评估价值难应用的问题,也为企业实现从生态价值到经济价值转换提供了有益参考。
在嘉兴,还有一段河流治理与共富的故事值得细细品味。海盐县的白洋河原来是一条“远近闻名”的“黄河”。为提升水质,改善生态环境,海盐以“五水共治”为契机,打响铁腕治水攻坚战。经过一系列措施综合提升,如今一座生态湿地公园临河而建。在取得水质初步提升成果后,海盐又投资140多万元对团结港、富家浜、蒋家浜三大河道进行景观绿化改造,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园区新风貌。
一湾清水成了海盐招商引资的利器,多家科技型企业争相入驻,盘活了二产、三产,如杭州湾融创水世界的火热开园,单日入园游客量达到1.1万人次。海盐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推动全县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把日渐美丽的河湖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绿色富民”的发展优势。
新征程、新起点、新挑战。面向未来,嘉兴充满信心,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施晓松表示,今年,嘉兴将启动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高规格推进“1726”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为全省打造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和美丽中国省域标杆贡献嘉兴力量。嘉兴将始终如一,坚决促进生态环境质量高位持续改善,凝聚美丽嘉兴奋进力量,打造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有力回应时代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