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伴随着绿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生态建设的全面推进,梅县的“含绿量”与“颜值”正与日俱增。绿起来、美起来的同时,更要用好资源优势,最大限度让“沉睡”的“绿资产”活跃起来,以生态“含绿量”谋发展“含金量”。
水车镇鹅峰村的一家企业的油茶基地,有着近500亩油茶树。近日,头戴草帽、身穿迷彩服的基地管理人员古志年正蹲在树下整形修枝、清理杂草,与郁郁葱葱的油茶树融为一体。
“枯枝、病虫枝、衰弱枝、过密重叠枝、交叉枝,这些统统都要修剪,马虎不得。”谈到油茶管理技巧,古志年打开了话匣子。据其介绍,该基地创立于2012年,占地475亩,种有岑溪软枝油茶6万余株。此前由于疏于管理,基地杂草丛生、油茶树势衰败、挂果率低,效益一直不佳。
“土好水好、气候适宜,只要用心管,就没有管不好的油茶树,青山定不会辜负你。”古志年说,6年前接手基地管理后,管理团队从基地规划、基础设施入手,一头扎进深山精耕细作。去年,基地终于迎来丰产,收获茶油鲜果27万斤,干茶籽6万斤,产值达90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油茶是生态和经济型优良树种,也是梅县区林业优势产业,既保护了青山绿水,又造福了一方百姓。
作为首批省级油茶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梅县区油茶种植面积约2.2万亩。近年来,该区持续巩固油茶优势产能,引导国家林业龙头企业分别在梅西、石坑、南口建成近8000亩优质油茶标准化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增收。
将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梅县区在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上持续发力。
一方面,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澳洲坚果、板栗等特色木本粮油树种。另一方面,推行红豆杉、五指毛桃、道地中药材、珍贵食用菌等适宜林下种植作物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同时推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产业等深度融合。2022年,该区林业产业总产值达32.66亿元。
生态的优化,产业的发展,让在外拼搏的游子们看到了家乡的发展潜力,不少人选择回到家乡,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产业。梅南镇九龙村人巫庆丰便是其中一员。
“九龙在大山深处,以前总觉得太偏远,现在看来,这好山好水正是发展林下养殖的最佳选择。”2017年,在外闯荡多年的巫庆丰回到九龙村,开始了他的棘胸蛙养殖事业。
巫庆丰介绍,棘胸蛙又叫石蛙,雄体胸部长有分散的角质黑丁肉剌,故名棘胸蛙,素有“山珍”“百蛙之王”之美誉。“它们尤其喜欢生活在林木繁茂的山溪内,喜群居和夜间觅食,畏光、怕惊扰,因此便选择在这密林深处建设养殖基地。”
经过5年的完善和发展,如今该基地养殖的棘胸蛙销路已遍布梅州、揭阳、深圳、龙岩等城市。2022年,该基地售出成品蛙约7000斤,产值达91万元。“最大化用好九龙生态资源,下一步计划在林下建设仿野生养殖场池,让它们在更接近自然的环境下生长,争取年产量突破1万斤。”对于这份新事业,巫庆丰信心十足。
如何让高品质的“绿”转化为源源不断流动于城乡之间的“富”,实现点“绿”成“金” 、变“林”为“宝”,梅县区仍需解决产业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林产品缺乏精深加工等短板。
未来,梅县区将从机制创新入手,探索林业规模集约经营,同时持续强化政策、资金扶持,利用好优质森林资源,做强产业、做出样板,让绿水青山“底色”更美,金山银山“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