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录 | 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融媒 > 行业动态 >

太原创森,“文化+”涵养城市气质

发布时间:2023-03-12 09:35:43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你知道葡萄在我国栽培、发展的历史吗?你了解漆器的工艺和价值吗?你大概也不会想到一个小小的村落竟然积淀着经济发展的密码、凝聚着拼搏向上的力量。


在山西太原,文化始终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特别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太原以生态文化为支撑点,通过“文化+”的方式,持续涵养文化根脉、彰显文化韵味、创新文化载体、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全市人民的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锦绣太原的气质愈发出众。


品读葡萄的历史


“我们之所以科普葡萄文化,是因为葡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交流史上重要的一页,它对我国的文学、艺术等都有重要影响。当然,我们更希望通过葡萄文化的传播,为清徐葡萄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2月17日,太原市清徐县葡峰森林公园绿色驿站,县林业局局长闫渊林详细介绍了驿站专门制作的永久性葡萄文化展。驿站外,积雪覆盖的广袤的葡萄园安静祥和。


太原市清徐县素有“葡萄之乡”的美称,是我国四大葡乡之一,民间流传着“清徐有葡萄,相传自汉朝”的说法。目前,清徐县葡萄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品种160多个,葡峰森林公园所在的马峪乡,更是世界公认的葡萄种植黄金带,全乡葡萄种植面积约1.7万亩、品种120多个,葡萄种植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其实,清徐的葡萄可以上溯到仰韶文化时期。2011年完成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显示,在清徐发现了8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6处在葡萄架下。到春秋时期,晋国梗阳邑,也就是今天的清徐,葡萄和葡萄酒就非常有名了。”在闫渊林看来,将这些葡萄栽培、酿造的历史结合清徐的民俗,对葡萄产品进行包装,可以极大地提升清徐葡萄产品的竞争力。


清徐确实通过“文化+”不断为葡萄产业发展赋能。近年来,县里不断挖掘、弘扬葡萄文化,建成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的葡萄文化博物馆,收藏有葡萄种植器具、酿酒器具以及文献等实物和资料3500余件,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藏品详细讲述了清徐葡萄产业的发展史和当地的民俗文化。藏品中,备受游客关注的,还有近百份写在宣纸上的泛黄契约,上面记录着清朝和民国时期葡萄地租赁、典当和葡萄交易等活动内容。其中,最早的一份契约制作于乾隆四十年,距今已有248年历史。


“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再讲这样一个好故事,产品的价值能不提升吗?”闫渊林介绍,按照县里规划,至2025年葡萄种植面积将发展到10万亩。


感受非遗的魅力


“村里有太原剪纸、漆器艺术、木雕等58个非遗院落,近年来,我们借助非遗文化优势,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收入不断增加,2022年村民人均年收入3万元。今年元宵节期间,村里累计接待游客80余万人次。”2月17日,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村党支部书记乔武平说。


刘家堡村历史悠久,贤达辈出,是明代大学士王琼的故里。王琼和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代“三重臣”。近年来,村里以文化为魂,全力打造“王琼故里”特色文化符号,知名度迅速飙升。同时,村委会制定了文旅产业整体规划,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发展,引入非遗文化,打造“王琼故里·非遗文化街区”,成立“匠人工作室”,构建“文化+”发展新格局。


在刘家堡村的梅艺漆坊采访得知,我国漆器生产历史悠久,艺术成就辉煌。考古资料表明,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有朱漆木碗,是现存最早的漆器,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漆器胎质以木为主,多以天然木材为原料,也有竹、藤、金属、陶瓷等,是全手工制作的工艺品,生漆来自漆树。漆器工艺非常复杂,要经设计、制作木胎、包胎、涂灰、打磨、阴干、上漆、彩绘等数十道工艺,且成器保存难度颇大,是名副其实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手工艺品,精美华丽、富贵典雅,令人叹为观止。


乔武平表示,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绿水青山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底色,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在他看来,现在农村富起来了,乡亲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满足,亟待提高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激扬磅礴的力量


“西蒲村因蒲草得名,蒲草是村庄的文化符号,村里借助蒲草丰富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成立了渡口姑娘草编室,蒲草编织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2月18日,太原市小店区西蒲村绿色驿站,村党支部书记赵宏彬指着陈列柜里的草鞋、草篮、蒲团以及其他草编艺术品介绍。


在这个绿色驿站,西蒲村的生态、经济、红色等文化优势一一呈现在眼前。


历史上的西蒲村是有名的晋商村,明清时期,由于紧邻汾河,西浦村是官方渡口,夏天有渡船,冬天有草桥,车马可以通过,祁县、太谷、平遥等地商客多从此过河,并在村中歇脚,西蒲村也因此成为集渡口与驿站于一体的交通要道,商贾云集,文化繁荣。


西蒲村渡口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也发挥过重要作用。抗战时期,晋绥八分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晋绥根据地的南大门,是通往延安、晋冀鲁豫、华东、华中等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要道,曾被党中央誉为“钢铁走廊”, 西蒲村渡口是过往汾河的交通要道,也是“钢铁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西蒲村还曾是《论持久战》在山西的印刷点。1939年冬,《论持久战》单行本传到山西后,在西蒲村秘密完成了100余本石印版《论持久战》的印刷,为当时战斗在汾河两岸和太行、吕梁地区的抗日战士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近年来,西蒲村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建成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论持久战》在山西”展览馆,利用图文展板、历史物件和珍贵纪录片资料等,全面展示了《论持久战》的创作与传播特别是在山西的印刷历史。


“我们通过梳理村情村史、挖掘生态资源、传播红色文化,在村民特别是孩子们的心中厚植家国情怀,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红色理想的种子,如是,少年未来可期。”赵宏彬说。


QQ截图20221126102652.jpg


责任编辑:蔡晨霞
我要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直播共享平台 家居百强 四川省林业产业联合会 图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机械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服务项目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品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