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花红柳绿,万物复苏,春色暖人。在黔东南州锦屏县启蒙镇地茶村高干油茶农场里,嫩绿的新芽涌上枝头,村民们戴着口罩在油茶农场内锄头飞舞,穿梭忙碌,抚育、除草、施肥……他们有的两人一组,有的“单打独斗”,忙得不亦乐乎。
为实现林下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脱贫成效,今年,启蒙镇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区域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以林下经济为抓手,大力实施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并在油茶基地里套种黄精、何首乌、天冬等中药材,“以短养长”保障产业发展初期群众的收入只增不减,力争走出一条发展林下经济的新路子。
为了加快种植进度,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村里将在家暂未外出返岗的村民组织到基地务工。
“往年我们一般都是过完正月十五,十六就回厂里上班了,今年因为受疫情的影响,我们上班的工厂还没复产,所以就还没出去。”启蒙镇地茶村村民陆爱劲说,天天在家待着没有收入也不行,这几天村里面在抚育油茶,管护中药材,就跟着一起干起活儿来。
“昨天听说村里的油茶基地要抚育、施肥,我也立即报名参加。”今年62岁的村民杨正凯,因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自己和老伴带着小孙子在家,平时没什么事,便戴着村里分发的口罩来到基地里务工。
“我们在这里干活80块钱一天,土地租给锦屏县金森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发展产业有租金,产业见效益后,我们还有分红,算下来,一份地有三份收入,还是算可以了。”龙巧兰高兴地说,产业发展起来了,现在在家门口当起了‘上班族’,还能照顾到家里,日子也是越过越有滋味了。
“基地建设到现在,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48人,非建档立卡贫困户208户398人的劳动就业问题,每年公司劳务支出这一块大概在80万元左右。”地茶村民委主任石庆国说。
农历新年前,村里便已经组织村民对油茶进行抚育、施肥,对中药进行除草和管护。目前已完成1000亩,还有29%左右未完成,且今年该村还会对基地进行扩建。
“本来早就要施肥了,因为疫情防控而耽误了。”地茶村支书杨正思介绍,油茶施冬肥的最佳时间是农历新年前后2月至3月份,如果再推迟些的话,就会影响果籽率。所以村里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前提下,组织村民查漏补缺及补施肥,赶“末班车”。
目前油茶农场每天有30名左右村民在务工,其中50%的村民是该村贫困人口。
“我们采取分散式施肥、除草、管护,不扎堆不聚集。”高干农场负责人杨通湘告诉记者,经过连日来的宣传,村民们的防疫意识都很强。
荒山种油茶,绿了山坡富了村民。据当地村民介绍,眼前这片上千亩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油茶农场,曾经由于地势偏远、海拨较高,一直都处于无人利用的荒废状态。2017年,启蒙镇地茶村利用扶贫资金和村民入股,成立地茶油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动村民将千亩荒山开垦出来,种植“油茶”。2018年流转给锦屏县金森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据了解,启蒙镇高干油茶农场茶药套种产业,坚持以产业扶贫为主导,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全面落实产业发展“八要素”,充分利用油茶林地资源,套种黄精、何首乌、天冬等中药材,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以药养茶、以耕代抚、以农促林,实现产量产值双丰收,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打造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产业长青藤”奠定基石。
此外该农场还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将传统农业转变为订单农业的发展模式,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既保障了销路,降低了市场风险,也更加有效地提高扶贫产业发展效率。
茶药“联姻”,让荒山变“绿”、穷山变“富”。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又为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开“良方”,让青山“淌金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