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录 | 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报刊网信 > 林草产业 >

守正笃实创伟业 久久为功逐绿前行

——山西省太行山国有林管理局交出高质量“生态答卷”
发布时间:2022-08-03 22:03:38  来源:山西科技报

山西省太行山国有林管理局拥有我省太行山石质山区极为稀缺的绿色资源,是海河一级支流浊障河的发源地,在山西省中东部生态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林区内独特的自然环境,优越的气候条件,孕育出了比较完整的森林体系,哺育了独特而稳定的生物种群。经过多年不懈的生态建设,如今的太行林区青山如黛、绿树成荫、水流清澈、鸟鸣悠悠,一幅秀美画卷展现眼前。


近年以来,太行林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重大部署,以林长制为抓手,以科学绿化为遵循,坚持“增绿、提质、防灾、创新”四位一体,立足基本绿化,按照“因地制宜、因季制宜、适地适树、适季适种”的工作思路,开展国土绿化提质增效,林草生态建设明显加快,厚植了太行林区“高颜值”。


突出“四个坚持” 做强“绿”字文章


太行林局立足太行林区是“华北水塔”中东部生态体系建设重要屏障的生态定位,以“四个坚持”为抓手,全力做好“增绿、补绿、护绿、用绿”发展文章。


坚持“增绿”固底色。立足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种、苗、造、抚、管一体规划,全面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重点实施松烟318省道交通沿线干石山区工程等精品造林项目。在3.12植树节,各有林单位通过主题党日、参加驻地义务植树等形式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掀起了春季造林植树热潮,2022年春季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造林绿化12.98万亩,占到了全年造林任务的87%。


坚持“补绿”提颜值。按照宜林空地和灌木林地见缝插绿的“补绿”总方针,大力实施针阔大苗定植战略,培育高质量大苗,为区域“补绿”提供充足苗木。针对未成林地,对保存率不达80%的,坚持原树种、同龄苗补植补造;针对灌木林地改造,采取减针补阔;针对疏林地补植,以大苗为主。各单位在施工中认真执行,弥补欠账,确保了补植效果。全局将这项工作作为主要内容单独考核,对日常工作落实不到位、生产进度缓慢、作业质量较差的单位进行通报,确保补绿在保证质量前提下迅速推进。


坚持“护绿”筑屏障。落实“先造后封、造后必封”的要求,将未成林地和新造林地列为重点内容,制定了具体管护方案,责任落实到人,确保苗木“栽得下、活得了、长得好”。创新市场化管护机制,探索“驻地统筹管护”“购买式管护”“协议承诺管护”“家庭式承包管护”等措施,切实形成山有人管、林有人看的长效机制。今年以来,林局与驻地和顺县人民政府围绕局县合作资源管护机制进行了多次探讨交流,进一步明确了合作宗旨、双方职责和合作机制,为解决好林牧矛盾,保护新造林地提供了坚定保障。


坚持“用绿”提效益。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林草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牢牢抓住这个关键,为乡村振兴聚力赋能。持续深化坪松林场、海眼寺林场“省级(党参、柴胡、黄芩)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单位建设,积极与林下经济龙头企业联系合作,针对辖区种苗生产周期长、前期效益低的实际,组织技术骨干向林农群众传授栽培技术,交流育苗经验,提高种苗生产、林下产业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绿色获得感、生态幸福感明显增强。


生态提质增绿,实现升级转变


太行林局将生态提质增绿作为重点工作,精心组织,科学规划,以开放的思路,创新的思维,破解绿化造林中的难题,多措并举开展高标准、多渠道的提质增效行动,全力打造点、线、网结合的森林生态网络。


全局林业生态建设实现了四个显著转变。一是治理方式实现了由“重数量”向“重质量”的转变。紧紧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化林分修复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建成了海眼寺省级湿地公园、阳曲山综合治理区等一批林业“品牌工程”,引领全局造林绿化工作持续扩面提质。二是治理观念实现了由“绿起来”向“美起来”的转变。按照“多树种、多林种、多色彩”和针阔混交、乔灌花草配置的原则,大力营造针阔混交、乔灌搭配的生态防护林、景观林,构建起了相对稳定完整的森林群落体系,努力打造“华北水塔”中东部生态体系建设安全屏障。三是治理模式实现了由“专项抓”向“全域抓”的转变。以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依托,突出全民义务植树,全局12个有林单位系统规划了12条重点工程示范线,逐年推进,以点逐线,以线带面,“点线面”融合发力,全方位推进林草高质量发展。四是治理成效实现了由“生态型”向“效益型”的转变。坚持大地增绿、农民增收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在抓造林绿化的同时,发展育苗、林下经济等林业产业。全局现有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共有4个,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生态价值互促共赢。


“环境优、生态好、产业强、农民富”的生态建设新格局已显雏形。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广大老百姓普遍感觉到太行林区的生态明显好转,雨水逐步增多,水土流失情况也得到有效治理,明显感觉到气候湿润了、空气清新了,也为推动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聚焦绿色发展 探索“四库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近年来,林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林长制为抓手,通过森林“四库”建设,真正实现了“水库”增容、“钱库”增收、“粮库”增产、“碳库”增效,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生态效益转为经济效益的路径更广,效益更高。


强化优选优育优植,促进森林“水库”增容,水质更清了。坚持因地制宜、适地种树原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依托12个、4500亩保障性苗圃基地,选定根系发达的辽东栎、油松为主的乡土树种进行培育,重点在漳河、潇河、滹沱河流域、沟河堤坝等水系两侧,科学种植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其中,2020年至2022年在浊漳河流域完成人工造林12000亩,2022年在潇河流域“松塔”水库完成人工造林2300亩,完成海眼寺湿地公园等小微湿地综合治理工程,森林“水库”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据水务资料显示,太行林区水土流失正在逐年减轻,降雨量的增多,水土流失量的减少,林区呈现出了“绿了荒山头,干沟清水流”的良好势头。


强化林草产业发展,促进森林“钱库”增收,林农更富了。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明确林下中药材、木耳和“一场一特色林产业”的发展思路,持续深化坪松林场、海眼寺林场“省级(党参、柴胡、黄芩)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2018年以来,全局累计种植中药材党参、黄芪、柴胡近5000亩,实现了“林场+社会+生态”多赢。此外,充分发挥林业综合效益,促进了林区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使更多的林农群众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林特产业和其他副业活动,林草产业强起来了,林农口袋鼓起来了。


强化林下经济推动,促进“森林粮库”增产,产业更强了。深挖林地空间资源,充分利用低效林改造等政策,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林药、林菌、林禽、林畜等林下种养模式,打造“树粮经济”,与山西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山西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签订局院战略合作协议,完成国家级槭树种质资源库申批建设,科技赋能林下经济成效初步显现。此外,充分发挥全局12个有林单位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周边村寨参与发展林下经济,形成国有林场“1+N”示范带动发展新格局。


强化森林质量提升,促进“森林碳库”增效,青山更绿了。立足基本绿化,全面加强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森林经营,实现增质增效,森林总量和质量整体提高。2016年以来,全局森林面积由80.85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00.59万亩,活立木蓄积由226.35万立方米增加到292.46万立方米,森林储碳量持续增加,固碳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了林业力量。


如今的太行林区可谓百里苍山葱郁、漫山遍野披绿,那些“和尚头”、“鸡爪沟”失了影踪。林区群众纷纷感慨:“没有林区生态建设的发展,就没有林区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4.jpeg


责任编辑:晓峰
我要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直播共享平台 家居百强 四川省林业产业联合会 图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机械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服务项目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品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