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一座“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的城市,被称为“东风汽车的摇篮”,汽车工业是毫无疑问的支柱产业。
这里又是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丹江口一库清水北上,润泽京津冀豫,生态优先是十堰的政治任务和首要担当。
如何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工业城市如何实现绿色发展?“车城”十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以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以生态修复与保护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依法治林为支撑,交出了一张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握紧绿色发展的“方向盘”
在自然地理上,湖北十堰的主要自然地貌可以用“三山一水”来概括:北部的秦岭余脉、南部的大巴山东段和自有的武当山构成了十堰的山城地形;东部的丹江、汉江交汇之丹江口,提供了丰沛的水源。
在生态地位上,十堰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秦巴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也是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汉江生态经济带的核心板块。
“宝贵的山水资源是十堰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也是发展之本、民生之福。保生态、护水源、强民生、促发展是我们的政治任务,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担当。”十堰市林业局总工程师夏建福说。
方向是比速度更重要的追求。
进入新世纪,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动工兴建,“生态立市”成为十堰永恒不变的发展战略,全市上下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始终把生态作为十堰最大的功能、最大的价值、最大的责任。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堰市各级党委、政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动摇,以生态修复与保护为核心,按照“全域生态区、全域风景区”的要求,先后提出“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发展走在湖北前列”等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大力推动十堰市质量发展的决定》,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驶出全域造林“加速度”
以“一山五区”为重点,十堰坚持全域造林不松劲。
“一山”即宜林荒山,“五区”包括市域门户、通道沿线、河库沿岸、城镇周围和社区村庄。以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石漠化治理、公益林建设等重点工程为载体,以社会投资为突破口,十堰市政府、社会、企业全员参与,市、县、乡、村全域推进,持续开展高质量造林绿化攻坚。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堰市共完成人工造林264.83万亩,封山育林133.96万亩。
2016年9月,十堰获评国家森林城市,但绿色发展从未止步,森林城市建设并未停歇。
十堰持续以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为抓手,推进城乡绿色创建活动。目前,丹江口、竹溪、竹山、房县4个县市已成功创建湖北省森林城市,丹江口和竹溪还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11个乡镇、292个村被命名为湖北省森林城镇、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60个村进入国家森林乡村行列。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郧阳区杨溪铺镇大尖山,一片片侧柏郁郁葱葱,木瓜树上已结出拳头大小的果实,近几年栽种的油橄榄树苗已接近一人高。如果不是零星裸露在地面的大石头,很难让人相信这里曾是石漠化重灾区之一。日本林业专家曾在十堰考察后预言,“这里不可能通过造林恢复植被”。然而,十堰林业人十几年如一日地推进石漠化治理,背客土造林,终于在荒山上创造了“不可能的奇迹”,让石碴山披上了绿装。 “十堰市大尖山石漠化治理项目,不仅是湖北省的样板,在全国石漠化治理区中也居于前列。” 正在山上开展石漠化监测取样的湖北省林科院专家告诉笔者,“此次取样结果将为制订湖北省石漠化造林标准提供参照。”
十堰市2019年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全市森林覆盖率66.66%,森林活立木蓄积量9698万立方米,森林面积、蓄积量和覆盖率位居湖北省前列。全市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地66个;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恢复,分布范围不断扩展,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3种、野生脊椎动物389种,大天鹅、海南虎斑鳽、中华秋沙鸭、羚牛、中华斑羚、小勾儿茶、陕西羽叶报春等珍稀濒危动植物也在市域内多地发现。
守住生态红线“踩刹车”
十堰92%的地域是山地,被描述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城市与乡村就分散在重重叠叠的山谷之间。
山城有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天然禀赋,却也有更为突出的发展瓶颈制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扩容、交通建设等都需要向山要地,不可避免地造成植被破坏和山体裸露。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时,最能考验执政者的战略定力。
当外界认为十堰将继续向大山索取发展空间时,十堰却一脚踩下了“刹车”。2016年,刚刚拥有地方立法权的十堰,把首部地方法规锁定在城区山体保护上,出台了《十堰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涉及308座山体的分级保护、受损山体修复、责任追究和处罚规范等事项。
这一步,十堰停得义无反顾。因为没有绿色就没有发展,绿色决定生死;没有一方山水承载,不可能有后来的汽车城;破坏了好的生态,就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
近年来,十堰更是严格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严守主体功能区定位,完善法律体系,严格依法治林,切实保护森林资源安全,不断提高森林质量。
实行生态红线管控,将自然保护地、生态公益林等国土空间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全市划入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35%。
对在生态红线以外的林地、湿地、林木等资源利用,实行最严格的用途管制和限额管理,年资源消耗量远低于省控指标。
依托森林、河流、湿地等国土空间,十堰市共设立7类66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806万亩,占市域国土面积的22.72%。
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十堰市林地管理办法》《十堰市城区山地保护和利用管理办法》《十堰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等法规和文件,全面推行县级人民政府森林资源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并在全省率先出台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环保目标责任制“第三方考核” 管理办法,不断夯实法律保障。
严格林业执法,在全省率先建立独立的市、县森林公安机构,推行以森林公安为主体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不断强化基层林业站和护林员建设,完备林业执法体系。开展林业专项执法行动,严格打击涉林违法行为,有效遏制破坏森林资源现象,连续多年未发生重大涉林案件。高度重视森林防灭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升日常监测、预警、处置能力,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灾害。
装上绿色产业“金引擎”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山”是造林绿化的主战场,更是脱贫攻坚的主阵地。转变发展方式,十堰绿色产业顺势而起,成为拉动脱贫攻坚的强劲引擎。
在郧阳经济开发区杨溪铺村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杨溪有个橄榄园,家门口起就赚钱。背靠产业心不慌,每天赚回一大张。
杨溪铺村是丹江口库区移民村,移民搬迁后,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孩子在家,土地撂荒严重,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湖北鑫榄源油橄榄科技公司的油橄榄种植基地在这里落户后,村民不仅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租金,还可以在基地务工,每人每天可收入100元。
油橄榄是木本油料作物,四季常青,既是丹江口库区绿化的景观林、生态林,又是经济林,发展前景良好。目前,郧阳区油橄榄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
除了油橄榄等木本油料产业,近年来,十堰市还以退耕还林、“四个百万”工程、“61强农计划”为依托,大力培育特色林果、林下种养、森林旅游和康养等林业产业。全市各类林业产业基地面积超过400万亩。郧阳的核桃和油橄榄、 郧西的核桃、竹山和竹溪的茶叶、房县的核桃和小水果等产业基地都各具特色。房县成为全省第一个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十堰市累计培育林业产业新型经营主体300多个、省级龙头企业近50家,郧阳木瓜、竹山肚倍、房县香菇等10多个林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天河情”“武当红”“兆健”“神农蜂语”等10多个产品商标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
除此之外,十堰依托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良好的生态资源,吸引社会资金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已初见成效。竹溪县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茅箭区东沟民宿被评为“中国森林康养人家”,竹山县太和梅花谷森林康养基地被授予“中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荣誉称号,天池垭林场荣获“2019中国森林氧吧”称号。
生态建设和管护也为山区农民脱贫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保障。据统计,十堰每年造林绿化投入在2亿元左右,劳务收入占总投入的45%以上,能为山区百姓每年带来近亿元劳务收入。十堰每年生态公益林和退耕还林兑现到户资金1.5亿元左右,22.72万户山区百姓从中受益。全市共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1.51万名,每人每年实现增收4000元。
要绿起来,更要富起来。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为“生态”与“脱贫”找到了完美的结合点,并产生持久的动力。目前,全市83.3万建档贫困人口已整体脱贫。
内外兼修为美好生活“加油”
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十堰令人神往,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因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意义重大,而百姓则是从细微之处感知的。
“过去有块地方就盖上房子,现在有巴掌大的地方就种上树。”
“过去走在路边没有树荫,夏天热得烦;现在行道树都是双排的,还有花有草,既遮阴又养眼。”
“过去山上虽绿,但人走不进去;现在一个山头就是一座公园,下班后去遛遛弯,好像一天的疲惫都被洗掉了。”
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拉近了绿色与“车城人”的距离,一条条绿道,一座座布袋公园、山体公园、街头游园,如同一个个“加油站”,不仅装点了山城,更为人们的生活加注了绿色能量。正如夏建福所说,“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不仅仅是一个个绿色工程,带来的也不仅仅是市容市貌的变化,最大的意义在于让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植绿、护绿、爱绿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如果单纯依靠自然资源,十堰或许也能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指标,但如果没有市民的积极参与,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一定无法持久。
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绿色才能走得更远。
走进牛头山森林公园,古木参天立,清泉石上流,水光山色美不胜收。蜿蜒的盘山路上,游客三两成群,或悠闲散步,或小跑健身,尽情享受着山城特有的绿色福利。这里距离十堰市政府仅需8分钟车程,是城区的“黄金地段”,商业价值巨大。但十堰市委、市政府却坚持“留白”,拒绝了打算在森林公园开展的地产、餐饮项目,涉及总投资几十亿元。
十堰是这样算账的:一亩林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释放49千克氧气。一年可滞尘60吨,吸收有毒气体30千克。牛头山森林公园一年大约可吸收二氧化碳37万吨,产生氧气27万吨。城市虽然损失了一些商业利益,但100多万老百姓可以免费享用生态福利,也丰富了一个城市的内涵。
自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以来,十堰始终坚持大地植绿与心中播绿协同发展,持续开展生态文化知识和生态道德教育进课堂、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活动,义务植树、认养树木、观鸟、生态旅游成为社会新风尚。近年来,十堰市民义务巡山护林、救助野生动物的新闻屡见报端,形成了自觉参与生态建设、共建国家森林城市、共享绿色福利的良好氛围。
森林与城市相融相生,生态与人文交相辉映,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齐头并进,“车城”十堰正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新征程中驶出绿色发展的加速度!
上一篇:长三角三省交界地的绿色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