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呆萌可爱的野生动物,可能携带致命病毒或病原体。一次出于爱心的捡拾、救助,可能会给疫情传播埋下隐患。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省林业局了解到,野生动植物是各种病毒、病原体的天然储存库。我省近年来全方位强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全省共设立59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去年监测路线240万余公里,出动54万余人次。
野生动物是病原体天然储存库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包括多种类型,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人兽共患病。”安徽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副处长吴月龙介绍,现有研究资料表明,野生动物是自然界病原体的天然储存库。许多畜禽和人类的疫病来源于野生动物,或者其主要宿主和传播媒介是野生动物,许多畜禽和人类的疫病,如艾滋病、禽流感、鼠疫、狂犬病都来源于野生动物。同样,人类也可能把病原体传播给野生动物,引发疫情。
另外,一些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主要在野生动物与家畜家禽之间传播,如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吴月龙介绍,还有一些寄生的病原体不对野生动物有危害,但对人类却存在潜在威胁。
近年来,我国曾多次发生野生动物疫情,引起高度关注。2005年5~6月,青海湖发生候鸟死亡,确认为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共有包括斑头雁在内的6000多只候鸟死亡,令人触目惊心。
去年全省未发现重大野生动物异常死亡情况
“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是林业生物安全的重点工作之一。”吴月龙介绍,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就是在疫病传播、扩散环节中,建立起一道“前沿哨卡”,通过监测,及时发现野生动物疫情,对疫情发生、发展趋势做出预测预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阻断疫情向人类、家禽家畜传播,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前沿屏障,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保证。”
但是,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难度非常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传播渠道广,除了叮咬、捕食、饮水等自然传播渠道,还有野生动物自然远距离的迁徙和人为传播。贸易、人类活动,以及非法食用野生动物等,都可能传播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野生动物在不停的活动之中,活动范围大。野生动物携带的病原体变异速率加快,自然疫源性疾病分布广泛,疫源地种类繁多,这些都给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增加了难度。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了解到,除了对人工繁育场所的常年管理,监测工作主要是对重要分布区、候鸟迁徙通道、停歇地、越冬地、觅食地、自然疫源地开展野外巡护。目前我省共设立59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其中国家级17处,省级42处,还增设正处级事业单位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2020年全省共检查养殖场所11万余家次,监测路线240万余公里,出动54万余人次,全省未发现重大野生动物异常死亡情况。
避免近距离接触一切来历不明野生动物
守护生物安全,普通市民可以做什么?吴月龙介绍,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非法猎捕、杀害野生动物;严禁非法销售野生动物及产品。市民应增强保护意识,充分认识食用野生动物的健康风险,发现非法捕杀、贩卖、食用、运输野生动物及产品的行为可以积极举报。
不少野生动物看起来非常可爱,令人想亲近。但在日常生活中,普通市民还应“保持距离”,不干扰、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生活,发现鸟类等野生动物活动异常或不明原因受伤、病危、死亡的情况,做到不捡拾,及时向当地林业和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报告。“避免近距离接触一切来历不明的野生动物,以免给疫情传播埋下隐患,造成人身和财产损失的同时,还可能引发大量扑杀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