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里是戈壁荒滩,现在变成了花果园。我家的8.6亩退耕地种了西梅,2022年收入16万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铁日木乡铁格艾日克村村民茹则·吾布力满脸洋溢着喜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日前组成调研组,历时两个月,分批次赴全区11个地(州、市)44个县级单位调研退耕还林开展情况。2022年,退耕还林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绩效评价结果显示,全区退耕户社会满意度在80%以上。在退耕还林工程的有力带动下,2000—2022年,新疆年平均沙尘日数每十年减少5.3天。各地普遍反映,退耕还林后,环境好了、腰包鼓了,干劲更足了。
一退一还惠民生
多年来,新疆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输血”强基础、“造血”增活力、“活血”添生机,探索出一条生态富民兴疆的好路子。
加大“输血”力度。新疆2000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截至2022年,全区累计退耕还林875.18万亩,拨付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81.33亿元,涉及全疆14个地(州、市)93个县(市、区)795个乡(镇)5834个行政村,受益农民达42.36万户170余万人。退耕还林户直接获得政策补助126.62亿元,户均收入2.99万元、人均7400元,让农民吃上了生态饭。
强化“造血”功能。新疆将退耕还林与林果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扩大产业规模。阿克苏地区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发展环塔里木盆地林果产业带450万亩,果品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三成以上,阿克苏苹果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南疆地区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已形成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业基地1200万亩。退耕还林让新疆实现了增绿与增收并举、风景与“钱”景双赢。
健全“活血”机制。新疆大力推广运用电商平台、网络直播带货等“互联网+”新型销售形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同时,通过“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让更多退耕户融入生态产业链条。喀什地区依托退耕还林政策支持,打造“一县一品”特色品牌,让特色林果成为退耕户增收致富的“幸福果”。莎车县的巴旦木、叶城县的核桃、伽师县的西梅等入选全国名特优产品,进一步扩大了品牌知名度,产品畅销国内外,让农民的生态饭越吃越香。
一调一研摸实情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全区退耕还林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强化高位推动、强化农企联合、强化苗木管护3个方面。
强化高位推动,扩大林木种植规模。伽师县引导退耕农户种植西梅。当地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加上天山雪水灌溉,西梅味甜汁多,在市场上很是抢手。目前,伽师县西梅种植面积已达38万亩,成为全国优质西梅种植基地,西梅挂果面积最大的英买里乡,相比退耕还林前人均增收1000元。
强化农企联合,促进林木集约经营。温宿县推动退耕农户与企业联合经营。企业负责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机械化作业,退耕户对林果人工精准修剪和疏果,收入按比例分配,提高了农户、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强化苗木管护,实现林木产业发展。阿瓦提县在实施退耕还林之初,即严格按照适地适树原则,持续跟踪管护。退耕户注重苗木品种,实施精细管护,设立防鼠(兔)网,及时为林木进行涂白,还施用农家肥,苗木存活率超过90%。目前,阿瓦提县实现了林木产业化发展。
调研中也发现,个别承包大户、企业存在责任心不强等问题,退耕林管护措施不到位,个别地块退耕还林收益较低,巩固退耕还林成效的措施应进一步加强。
一心一意促提升
退耕还林让新疆的生态越来越美,让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自治区林草局将全面推广退耕还林经验,推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疆。
接下来,自治区林草局将积极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抢抓机遇,高位推动退耕还林工程向生态建设产业化迈进,因地制宜发展小新特林果,扩大林果种植规模,逐步提高退耕户收益。完善合作机制,积极引导农企联合,实施集约化经营,发挥好农企互补优势,实现农企双赢。促进林业发展,积极推广乡土育苗,提高移栽成活率,施用农家有机肥,有效降低土壤盐碱度,强化兔害防治措施提高成林质量,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自治区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大兴调研之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扎实推进退耕还林提质增效。
上一篇:“鲜花经济”催生千亿级消费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