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就要赶到基地去,看一下药材的种植情况。”冬日的早晨,天灰蒙蒙的,空气中弥漫着刺骨的寒意。
告别曾经的“冬闲”传统,如今的苗侗大地仍是“热气腾腾”的繁忙景象,以往的“冬闲”正被眼下的“冬忙”代替。
在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渠阳镇三和村马园万亩中药材示范基地,负责人陈贵明一早就赶到了现场,忙着查看项目进展情况。“当前是基地百草园中药材移栽前的关键时期,选品种植、起垄、撒底肥等工作都尤为重要,影响着中药材种植的生长与品质。”陈贵民介绍,百草园面积约一百亩,将分片区种植观赏类中药材,拓宽基地“中药材+”的发展路子。
在陈贵民看来,冬日的基地或许温度没有夏天那么火辣,但是“热度”却是毫不逊色的。
山林间,“土疙瘩”的茯苓在地下茁壮成长;金丝皇菊在阳光滋润下竞相绽放,不久前喜获丰收;铁皮石斛如同翠绿的藤蔓,缠绕在树干之上。陈贵民介绍,“我们利用杉木种树林间的立体空间,在树上种植了铁皮石斛,地表种植了金丝皇菊、栀子花,地下种植了茯苓、玉竹、黄精等中药材共计26种。”
山林里,一棵棵杉树下落满了红叶,静待着春天来临,再次为人们开启从翠绿到斑斓的浪漫。另一边,沈政荣、储昌树等20余名三合村村民正分工合作,撒底肥、翻新土地、处理杂草……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基地计划建设‘两区两中心’,采取‘中药材+林下经济+科研科普+休闲康养’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全部建成后可直接带动就业300人以上,链接25个村集体经济增收。”陈贵民说。
山上能种树,林下能种药,山间能旅游。基于生态资源开发生态产品、依托生态产品实现生态价值、叠加生态优势放大生态效益,这是近年来靖州在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一个缩影。
靖州是怀化市生态强县,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湖南省林业十强县,活立木蓄积量达1572.7万立方米,人均拥有量位居湖南省第1,森林覆盖率达76.04%。
从植树造林到林权改革,从人工巡山管护到AI大数据智慧管理平台,从试点林长制到林业生态价值转换,靖州在不断探索中实现了青山逐渐点绿成金。
现如今,林业利用率如何进一步提升?效益如何进一步增加?怎样推动好生态更好“变现”?靖州不断寻求从好到更好的答案。
制度保障是基础。从手握林地承包权却难以有效开发利用到创新制定并实施《土地(生态产品)经营权登记管理办法》,靖州通过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林改为钥寻破解之法,探索“三层剥离”、创新“多权叠加”、发展“绿色金融”、注重“抱团发展”,真正赋予林地经营权“身份证”。
一张张凭证的发放,让林地经营者吃下定心丸,也真正做到了“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
“生态变现生金”的方式也越丰富。从卖竹子、木材到卖林下产品,再到卖“空气”,让生态变资源、变产品、变平台。曾经苗侗之乡,如今依托山林好生态,“一个土疙瘩”“一颗杨梅”“一根楠竹”等生态绿色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靖州全县中药材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91亿元,茯苓产业综合产值超81亿元。
想要推动好生态更好“变现”,效益进一步提升,首先就要摸清家底,以科学的统计方式给生态价值“明码标价”。基于此,靖州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勇挑重担、先行先试,积极开展县乡村三级GEP核算工作,并成为怀化首个发布GEP核算成果的试点县。
“经专家组核算评审,2023年度GEP总值为429.16亿元。”2025年1月7日,靖州发布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成果。这是湖南继长沙县之后,第二个县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发布。
“近年来,靖州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展了一批林下经济特色种、养殖业,培育扶持了一批林下经济新型经营主体,形成林药、林菌、林禽、林畜等特色种养模式,实现林业产业成链强链延链。2023年,林下经济实现综合产值55亿元以上,带动群众就业10万人以上,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靖州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易美霞说,接下来,靖州将以此次GEP核算成果为新起点,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无形”的绿水青山得到了“有价”衡量,好空气也换来了更广的“致富路”。
2024年8月,靖州与厦门大宗商品交易协会进行3700吨林业碳票交易签约,实现跨省第一笔碳票交易。今年1月又与宁夏交易所成功进行林业碳票跨省交易……一直以来,靖州积极探索建立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持续“赋能增值”。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