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依托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优势,坚定生态立县、生态富民、生态强县“三步走”实践路径,探索实施了“绿满蒙阴”创新举措,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实现“绿水青山”颜值和“金山银山”价值的有机统一,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县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全县林地面积已达15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2%,居临沂市第一位、山东省第二位。林业的发展为全县乡村振兴编织了绿色屏障,贡献了林业智慧和力量。
一、坚持生态立县,先行推进林长制改革试点,构建“绿满蒙阴”组织保障体系。2019年,蒙阴县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行林长制改革,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组织体系。目前,全县设省级林长1名、市级林长2名、县级林长34名、乡镇级林长176名、村级林长1113名;县级林长制会议成员单位24个、责任单位90个;健全“一林一员”“一林一警”“一林一技”机制,配置护林员650名、警员39名、技术员25名;实施“民间林长”机制,全县125名“民间林长”活跃在造林护林一线,形成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探索建立了“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与检察监督衔接,一体推进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保护,真正让“检察蓝”守护“生态绿”。印发了《蒙阴县林长制改革工作方案》,确定了增绿、护绿、营绿“三绿”工作目标,真正实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林长制的全面落实为蒙阴县乡村绿化、保护、发展建立起全覆盖、无缝隙的监管网络和组织保障体系,对全县生态改善和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愈加明显,成为助推全县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二、坚持生态富民,协同推进产业振兴与生态振兴,挖掘“绿满蒙阴”经济潜力。充分利用各级财政资金,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促进全县绿化美化增量提质,每年县财政拿出1000余万元用于荒山绿化工程,将生态造林标准由600元/亩提高到1200元/亩,加大荒山绿化彩化树种配置比例和退化公益林改造力度,通过扶持名优绿化苗木、提供绿化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方式,积极助推全县乡村振兴片区、田园综合体、重点旅游景区绿化美化,大力提升全域旅游环境。立足林地资源优势,找准生态与富民的结合点,本着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养则养、宜游则游的原则,加快推进林业经济发展,形成了山顶松柏戴帽、山间经济林缠腰、山脚森林旅游产业环绕的立体生态格局,实现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全县蜜桃种植面积65万亩,年产量25亿斤,“蒙阴蜜桃”品牌价值达266亿元,居全国桃品牌第一位,列入“中国农产品百强品牌”;积极探索建立“林禽、林蜂、林菌、林药、林菜”等5种林下经济模式,构建了“兔—沼—果”“果—菌—肥”“农—工—贸”循环产业链;突出森林生态休闲旅游,打造了樱之崮、金水前城、麦饭石小镇、椿树沟、崮上草原、树上村庄、金葵农业产业园区等几十处森林生态旅游景点,充分彰显了林业的生态优势和产业优势。近年来,蒙阴县创建全国生态文化村1个、国家森林乡村3个、省级森林乡镇2个、省级森林村居12个,全县规模以上森林康养民宿达到28处,呈现出“春天满山花、夏天满山绿、秋天满山果、四季有景观”的大美生态格局。2021年,全县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127.43亿元。
三、坚持生态强县,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擦亮“绿满蒙阴”生态底色。高质量推进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审定投资额5.62亿元,累计拨付中央资金1.45亿元,全力保障退化公益林修复与森林质量提升、森林保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有害生物防治、小微湿地修复等林草湿地类4大项目顺利实施。紧跟国家总体战略,擦亮蒙阴生态底色,率先开展林业碳汇交易,着力打造“林长制+”特色品牌,在森林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GEP核算、“绿色银行”建设、森林碳汇价值保险、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等领域持续发力,不断取得新突破,蹚出了一条条青山涵养绿水、绿水滋润青山、生态富民强村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子。《蒙阴县推深做实林长制,多途径探索“林长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为2021年度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被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公布推广,《蒙阴县创新打造“林长制+”模式 助力乡村振兴》在山东政务信息发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