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处世界屋脊,北依巍巍祁连,中贯莽莽昆仑,南峙唐古拉山,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于此并源远流长,“中华水塔”滋养万物,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中国乃至东南亚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把全面推进木里矿区及祁连山南麓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科学谋划,创新机制,加大投入,综合整治,系统修复。中央机关、国家部委、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发挥优势,从人才、资金、项目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着力打造青藏高原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的时代新样板。
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木里矿区共完成种草复绿3.53万亩,实现了13个矿井、19座渣山治理全覆盖。根据国家林草局西北院监测评估,复绿率、植被覆盖度、水土上保持率均达90%以上,一度渣土遍地、矿坑交错的木里矿区如今错落有致、绿草如茵、水系联通、生机勃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了“两年见绿出形象”的阶段性目标,交上了一份优异的答卷。今天的木里矿区,实现了系统保护的绿色重生和凤凰涅槃,走上了进一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时代新征程。
推进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种草复绿是重点,也是难点,更是生态修复的关键。整治工程实施以来,面对严酷自然条件,缺肥少土、种草立地条件差、客土成本高、植被恢复慢等难题和挑战,在国家林草局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青海省林草局联合相关厅局、当地政府、科研单位、施工企业,组织各方专家迎难而上,集中开展科研攻关,聚合精干力量突破难题,科学有序开展高寒草原修复,从方案制定、地面整形、土壤重构、植被重建、补植补种、后期管护、生态监测等分步推进,稳步实施,确保了木里矿区精准复绿、高效修复。
多方试验保质量。始终坚持科学治理总原则,开展草种选育、土壤改良、灌木栽培试验和矿区植被恢复与植被正向演替机理研究等科技攻关,确保了工程的高质量推进。
多土配伍打基础。采取翻耕捡石、渣石筛分等一系列措施,将分离出的渣土与羊板粪有效混合,形成平均30厘米厚度种植层,改善了渣土的理化性质和生物特性,有效提高了通气性和保水供肥能力。
多肥组合增养分。着力通过有机肥、牧草专用肥合理配比,既增加土壤肥力,又维持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确保了肥力的持续供给,为复绿的可持续性打下了坚实基础。
多种混播促稳定。科学合理选种育种用种,优选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同德短芒披碱草等乡土草种进行混播,切实增强了修复建植草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
多法保水稳墒情。充分利用羊板粪的保水性和无纺布保墒性,增加水分储存,减少蒸发流失,确保了植物正常生长和安全越冬。
多措并举严流程。在施工现场及时总结推广了“覆、捡、拌、耙、种、耱、镇”七步法种草复绿技术,保证了精细化施工和建植成效。
多频监测补短板。应用先进的综合监测技术,对木里矿区修复区出苗、生长、越冬以及返青进行全程全域监测,及时研判问题和不足,为精准修复和巩固成效提供科学支撑。
多方合力强管护。全面落实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属地政府管护责任,细化多项管护措施,按照年度目标开展全过程管护保育。
多项技术开新路。青海林草部门制定了13项技术规范,完善了9项工作措施,种草复绿中集成应用的冻土层地貌重塑、无客土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等技术,在全国具有首创性,极大地丰富了高原高海拔高寒地区生态修复实践,特别是探索建立了海拔4000以上高寒草原“土—草—水—肥”一体化治理修复新模式,开创了青藏高原开展大规模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的新路径。
多点示范树形象。选派23名处级以上干部、110名专业技术人员分批驻点开展“一对一”的技术服务指导,在矿区现场设立临时党支部,将党员管理教育融合在施工一线,党员领导干部示范引领,农牧民管护员跟班巡护全覆盖,以点带面推动种草复绿任务得以全面完成。
2021年7月下旬,中央检查组对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进行“回头看”时,对植被恢复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022年,按照“应绿尽绿,应种尽种”的原则,制定技术方案,全面开展了补植补种补肥“三补”工作,完成种草复绿4800多亩,进一步巩固提升了生态修复的整体效果。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今天木里矿区的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任重道远,保护“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源头责任重于泰山,打造青藏高原乃至世界生态文明高地的历史使命更加艰巨。
“林草兴则生态兴”。青海省林草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更加自觉肩负生态保护建设重担,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山水林田草湖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筑牢青藏高原生态本底、安全屏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青海做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黄河流出灵秀地,中卫大地披绿装!
下一篇:浙江:在绿水青山间探寻共富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