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黔江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是由国家林草局批准的国家林业生物产业基地,是全国唯一的蚕桑生物产业基地。近年来,该基地大力开展科技创新,积极探索“良种、良法、良技、良机、良制”五大驱动,有效推动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成为石漠化治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基地蚕茧产量连续12年位居重庆市第一。茧丝达到中国名牌产品同等质量,获“黔江桑蚕茧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有机桑树转换认证”“有机茧、有机茧丝产品认证”“全球纺织品标准认证”。产品畅销国内外,长期为国际高端品牌提供原材料,2022年出口销售额达950万美元。
良种推广促增收。启动实施桑蚕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优质桑蚕茧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乡村振兴项目。大力推广“强桑1号”“农桑14号”等良种桑树9.4万余亩。推广“华康2号”“两广2号”“7532”“雄蚕”等优良蚕种,在蚕农群体推广率达100%。2022年收购鲜蚕茧7.4万担,基地收入1.77亿元,户均综合收入4.6万元,其中脱贫户429户2000余人。蚕茧生产、收入同比增长6%、5.6%。
良法推广促增效。不断优化桑蚕品种优良化、桑园管理标准化、小蚕共育专业化、大蚕大棚饲养简易化和一户农户3亩桑园配套1个室外养蚕大棚、1个储桑室等“六化五配套”栽桑养蚕技术路线。集成创新“生产省力化、装备智能化、管理智慧化、资源多元化、品牌特色化、发展链条化,配套标准化设施、机械化装备、宜机化、水肥一体化、创新团队”的黔江山地蚕业高质量发展路线。总结推广提高桑园管理、桑叶产量、桑叶质量和多途径降低生产成本等“桑园七升一降”工作举措。建立全桑枝黑木耳、羊肚菌、猴头菇等产品复种模式。相关案例入选重庆市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教材。
良技推广促集约。制定养蚕大棚、共育室等蚕用设施建设标准11个。集成推广立体养蚕台模式,增加有效养蚕面积一倍,减少劳动力成本,实现节约土地向空中发展。在地蚕养殖大棚现有空间内科学增加蚕架,较好地解决3、4龄蚕不下地和并蔟等关键技术问题。2022年,新改建小蚕共育室8个,室外养蚕大棚1453个,推广1操2室共育室、共育工厂26个,缓解共育难题。
良机推广促效率。全面推行粮桑间作套种模式,主推有利于机耕的宽窄行或等行模式。推广小蚕共育机、人工饲料给料机、施肥器、电动枝剪、微耕机、绞丝器、采茧机、升降温等省力化装备3000余台(套)。在丝绸工业板块大力实施2000绪缫丝机蒸汽发生器及清糙器技改项目、缫丝设备更新项目及织造前准备工程设备技改项目等。蚕茧生产效率提高20%,缫丝绩效全国领先,5A级生丝占比80%以上、6A级生丝提高30%以上,达到国际国内靠前的水平,切实提高生产效率。
良制推广促提升。将蚕桑产业纳入所在区县10个产业发展链条,建立蚕桑丝绸全产业链发展机制,确保产业发展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员。建立财政投入绩效考评机制,全年整合财政资金2426.66万元,其中以结果为导向兑现的产业扶持资金占比达72%,同比增加40%以上。创新建立桑蚕茧目标价格收益保险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展桑蚕茧收益创新型保险试点,引入4家保险公司开发该保险产品,抵御市场风险,有效保障群众收入。建立蚕桑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成立18个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桑蚕基地管理、农机社会化、桑地(大棚)复种(养)、多元化发展、产品销售等中介服务,有效解决劳动力、产品销售、农机配套、桑蚕附属生物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等短板。
下一篇:河北承德全力打造林业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