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因晚清淮军的会馆设置于此而得名。村里出产的小站稻,因土壤和水源等有利条件,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营养丰富且口感润滑香糯。
上个世纪50年代,小站稻就曾以特级优质米销往日本、东欧、东南亚、古巴等国家和地区,全国20多个省市引调小站稻良种,各地远来学技。
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由于干旱和水污染等原因,这个因小站稻闻名的村庄不得不改种玉米和高粱,后又改种棉花。为了增加收入,村里还建起了大大小小30多家工厂,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
是赚眼前的钱还是为后人保留一片水清地绿的环境?会馆村既算经济账,更算生态账。
经过村民集体商议,加上天津市启动“散乱污”企业整治,会馆村决定将所有工厂全部关闭或迁到镇里的开发区。这样一来,村内工厂全部关闭,再加上村内村民统一搬迁到镇区,村内一下子闲置出了一大片土地。
为了利用闲置耕地,振兴小站稻,会馆村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整治工作。
首先,以改善村居环境为重点,不仅实现了垃圾处理常态化,而且清理、疏浚了曾经淤塞的河道。村集体还统一建立健全了会馆村水系生态管理维护机制,强化宣传教育,强化村民监督,积极鼓励村民参与村内水体治理,用村民的集体力量来改善和保护村内的水体质量。
同时,又通过引清调水,将以前的灌溉泵站和灌渠利用起来,在原有基础上对灌渠排水口进行适当的改造,适当的进行引调水,以加强水体流动,调活水体、改善水质。
此外,村委会联系到农科院的相关专家,对村内和周边的土壤进行了统一检测,得到了土壤的pH值、氮磷钾含量、全盐量、重金属等指标,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小站稻习性,以及适合的土壤情况进行了土壤改良。通过增施有机肥、合理耕地,逐步加深耕作层和生物菌肥,来改善土壤结构。
在土壤和水质逐步改善后,2017年,会馆村开始试着恢复种植小站稻,从第一年的200亩试种获得一举成功后,到300亩、400亩,直至现在的610亩小站稻的核心种植区。
稻米销售旺季,村民正在忙碌中。
2022年,会馆村的小站稻产量达到70多万斤稻谷,能产出45万斤稻米,产值将达到450余万元以上。同时,稻蟹混养将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的收入。村民的米袋子、钱袋子都鼓起来了,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从2.3万元提升到了2.8万元。
同时,在区镇两级政府的支持下,投资上千万元,打造高标准农田,修建荷花池、景观栈道,搞起了以稻耕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旅游,赶上天气好,一天之内的游客人数就能达到六七千人,郑加林说:“未来我们村要以小站稻为基础,把一二三产业都带动起来,让村民们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大踏步向前走。”
会馆村的村民展示着自家地里产的稻米
2023年,会馆村将继续注重村内的生态环境,计划在接下来的时间,在村内修建垂钓坑塘、农家院等,在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同时,提高会馆村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流量,以增加村集体的口碑和收入,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
“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上一篇:云南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凸显
下一篇:“小苹果”变身“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