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是林草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林下经济,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2〕42号)印发以来,我国林下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超过6亿亩,林下经济总产值超过9000亿元,已经成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各地涌现出一大批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典型。国家林草局曾组织遴选了28个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供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联盟公众号将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期整理发布。
《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第八部分:利益联结,助农增收
案例27: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水茜镇发展林下经济典型案例
一、发展背景
水茜镇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城东北部33公里,为三县八乡结合部,森林面积27.5万亩,森林覆盖率76.28%。近年来,水茜镇积极利用优良的生态优势发展林下经济,培育出绿色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大力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当地林农增收效果显著。目前,全镇以三叶青、灵芝种植等为主的林下经济面积3000余亩,大力发展林下蜜蜂、月子鸡等特色养殖,林间盛产红菇、野生猕猴桃等生态产品。
二、经验做法
(一)谋好篇布好局,下好“先手棋”。做实科学规划,建立党政班子成员挂钩各村(社区)长效帮扶机制。针对气候、土壤、森林覆盖率等条件,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依据规划发展林下经济。做优政策扶持,制定林下种植奖补政策,以先种后补的方式,对连片种植具备一定规模和条件的种植户给予奖补资金;对辖区内林下种植形成规模的,特别是对发展快、规模大、效果好的村和企业,给予资金补助和政策倾斜。做足思想动员,充分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多方面算账对比,每年定期组织群众到外地参观学习,进一步增强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二)多尝试巧开发,奏响“前奏曲”。积极发展林下种植,因地制宜开发林果、林菌、林药等模式。引进福州集珍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尝试在林下种植三叶青2000余亩,兼具药用和观赏价值,发展前景广阔。适度发展林下养殖,成立林下生态月子鸡养殖公司,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年饲养月子鸡6万羽,为水茜镇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开辟了良好途径。充分利用宋代银杏和清代杉木王群,以及岩石寨国家地质公园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经济产品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复疗养等产业,绿色生态效益逐渐显现。
(三)多模式创机制,搭好“多元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扶持壮大以林下种养为主的6家公司,走“订单种养殖”模式,带动200余农户,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通过龙头带动实现了与大市场对接。引进龙头企业,建设了7个百亩林下种植示范基地,利用基地优势,对接微信、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探索“基地托管种植”“互联网+基地+实体店”等创新模式,建成集三叶青茶、灵芝切片以及食用菌加工于一体的经济融合产业园。发挥典型带动,鼓励家庭承包经营,培育发展林下种养大户,以身边实例增强说服力,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石寮村农民谢治龙承包300亩林地发展林下三叶青种植,亩效益预计可达8—10万元;水茜村农民杜新高承包100亩林地,发展林下月子鸡,综合效益达百万元以上。
三、主要成效
(一)经济效益可观。通过调查发现,林下种养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收益大。以种植三叶青为例,与烟叶、水稻相比,三叶青经济价值非常高。每亩地种植三叶青2000—4000株,预计块根干重可达200—300kg,亩产值可达8—10万元。而烟叶在收成较好的年份亩产约230斤,产值4300元;稻谷亩产约1100斤,产值1600元。且林下种植恰好满足三叶青的遮阴需求,免去繁杂的遮阳工作及相应成本,达到省心、省力、增效。
(二)生态效益显著。农户发展林下种植,在作物施肥、浇水、除草、除虫的过程中,林木也得到了管护。在发展鸡、蜂等林下养殖的过程中,畜禽粪便增强了林地的肥力,促进了树木生长。实践证明,农户在发展林下经济时,管护和造林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真正实现了近期得利和远期得林的双赢目标。
(三)社会效益良好。水茜镇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不断发展林药、林菌、林鸡、林蜂等林下经济,让林下遍地“生金”,林农得到了近期实惠的同时,林下经济产业也在不断集聚壮大,为推动全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添了新的动力。目前,全镇发展林下经济总面积达3000亩,实现林下经济产值1390.45万元。15个行政村有10个行政村的农户主动参与发展林下经济,农户人均增收1.42万元,高出当地其他农民20%以上,28户贫困户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