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品是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的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服务,不仅包括粮食、肉、鱼等食物,水资源、木材、生态能源等物质产品,更提供了水源涵养、气候调节、洪水调蓄、污染物净化等重要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以及景观美学价值、生态旅游、身心健康和生态文化产品。
生态产品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不仅能促进生态产品消费者付费、生态保护者收益、保障优质生态产品的持续供给,还可以充分挖掘生态资源潜力,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长江经济带包括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生活着近6亿人口,贡献了全国40%的经济总量,是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重要引擎。同时长江经济带还分布着许多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态产品。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资源5500多亿立方米,土壤保持总量为700多亿吨,调蓄洪水1000多亿立方米,固碳30多亿吨,还是大熊猫、金丝猴、朱鹮、江豚等珍稀濒危物种的家园,分布着九寨沟、张家界、桂林等珍贵的自然景观,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产保护关键区,丰富的生态产品支撑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发展与繁荣。
为了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理念,浙江省丽水市、江西省抚州市等开始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
一是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保护地体系,治理环境污染,提高森林、河流、湖泊等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增强生态系统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
二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根据当地生态系统特征,编制生态产品清单,评估生态产品的价值。如在丽水市、抚州市制定地方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规范,定期发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不仅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提供基础,还用于评估生态保护成效和确定生态补偿的依据。
三是加强生态产品品牌建设。适应互联网销售渠道,建立生态产品标准体系,提升区域生态产品市场影响力和交易能力。如在丽水市,以农产品为基础注册公用品牌“丽水山耕”,以休闲旅游为基础注册“丽水山居”,编制相应的产品标准,并建立“母子品牌”运行模式。2014年“丽水山耕”正式亮相后,得到市场的积极响应,极大地提升了农林牧渔产品和文旅产品的溢价能力。2017年“丽水山耕”成功注册为全国首个含有地级市名的集体商标,成为了丽水践行“两山”理论的新模式。
四是建立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交易市场。推进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生态资产转化为生态资本、生态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让生态资源保护者得到经济效益。如重庆市印发了《重庆市实施横向生态补偿提高森林覆盖率工作方案(试行)》,对完成森林覆盖率目标有困难的地区,允许向其他区县购买森林面积指标,用于本地区森林覆盖率达标,让保护生态的地区切实获益,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探索了将森林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机制。浙江省丽水市、江西省抚州市等许多地区也根据当地的特点,探索建立不同的森林生态资产的交易机制,让生态资源所有者受益,促进了森林保护。
五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提供生态产品数量、质量和变化为依据,确定生态补偿标准,促进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浙江省丽水市、云南省普洱市根据每年生态产品价值变化,即生态产品供给量的变化,调整下一年度的生态补偿额度。湖北省鄂州市按照政府主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核算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先期对生态产品价值的20%进行该市三个区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后期逐年增大比例,直至体现全部生态服务价值。并对需要补偿的生态价值部分,先由市财政补贴70%,剩余30%由生态服务需求区向供给区直接支付,后期逐步降低市级补贴占比,直至退出。基于该制度,2019年,梁子湖区共获得生态补偿1.05亿元。
六是积极推进自然资产产权改革。如丽水市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生态资产产权制度和监管制度。并重点界定水流、森林、湿地等生态资产的产权主体及权利。完善生态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激励与约束并重,发挥生态资产产出指标、使用强度指标及安全标准等的标杆作用,为促进生态资产交易、高效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生态产品最丰富的区域,各地的探索和实践表明,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可以促进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更重要的是初步摸索了将生态产品与生态资产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政策机制、市场机制和金融机制,为长江经济带实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