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从贵州省林业局获悉,为科学推动灌木林向乔木林演替,省林业局出台《贵州省灌木林改培乔木林技术指南(试行)》,并于日前举办了专题培训班,为全省林业系统“充电”,全面启动“灌改乔”工程,提升国土绿化质量。
为何要启动“灌改乔”?省营林总站站长朱松解释,根据国家最新森林覆盖率测算标准,灌木林如不是“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将不再纳入森林测算范围。贵州省岩溶地区的灌木林已不纳入“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管理,将不再纳入森林覆盖率统计范围,而贵州省灌木林面积较大、占比较高,这意味着全省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将有所调整。
“实施‘灌改乔’,既是给‘生态家底’保值增值的现实需要,更是推进贵州山地生态系统提质升级的科学选择。”朱松说,灌木林改培为乔木林后,树木根系更深、水土保持能力更好、固碳释放能力更强,对石漠化治理、水源涵养的作用也将显著增强。
在喀斯特地貌广布的贵州,改培工作绝非“一刀切”。《技术指南》严守生态底线,提出了5条“硬杠杠”要求,明确石漠化程度重度及以上、岩溶地区坡度35度以上、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一级国家级公益林等范围内的灌木林地列为“禁改区”,确保改培工作不破坏原生生态。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根据灌木林现状分类施策:对几乎没有乔木的地块,直接栽植乔木乡土树种;对已有零星乔木的区域,通过保留乔木、补植幼苗、间伐过密灌木等方式,为乔木生长腾出空间;部分具备自然演替条件的林地,则通过定株抚育加速向乔木林转化。这些“精准手术”式的措施,既避免了盲目改造,又让基层林业工作者有章可循。同时,从作业设计、落地上图到质量评价与监测均设严格标准,确保“改一片、成一片”。
今年初,2024、2025年中央财政资金(其他国土绿化项目)3300万元已划拨到位,重点支持遵义、黔南、六盘水、毕节、铜仁等5个市(州)改造2.65万亩灌木林,其中遵义市1.7万亩,成为2025年“灌改乔”的主战场。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灌改乔’项目的作业设计编制、工程招投标等前期工作,争取在今冬明春造林黄金期按照《技术指南》完成灌木林改培工作。”遵义市林业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