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一体化与文旅深度融合的浪潮中,安徽皖江地区应以“皖江迎客”服务模式为支点,撬动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与长三角战略交汇的“黄金水道”,皖江地区坐拥安徽56%的等级景区、61.7%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及80%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023年旅游收入占全省66%。然而,资源富集背后亦存隐忧:品牌辨识度不足、服务标准化缺失、业态创新滞后等问题制约其竞争力。在此背景下,“皖江迎客”服务模式应运而生,以皖江地区传统文化为根基,学习借鉴皖江地区民间迎客风俗,从优化文旅接待服务流程、制定从业人员职业规范、推动区域文旅品牌协同发展等方面入手,将皖江地区民间迎客风俗系统化、规范化地融入现代文旅接待服务中,进而构建兼具地域辨识度和时代适应性的文旅服务系列模式,进而彰显皖江地区风采,探索安徽从“资源大省”向“文旅强省”跃升的标杆路径。
皖江地区“江水般绵长、山岳般稳厚”的待客智慧,是这一模式的精神内核。千百年积淀的迎客礼俗,从“炸罍子”的豪迈酒风到“吃三茶”的细腻礼数,从黄梅戏的婉转唱腔到桐城灯会的璀璨烟火,无不彰显着“以礼为轴”的文化基因。这些传统民俗通过现代转化,成为文旅服务的核心资产:餐饮礼仪升华为情感联结的仪式,节庆活动通过角色扮演让游客化身文化共情者,生活礼俗则借助铁画制作、诗会拓印等体验项目,将乡土情谊凝于指尖。文化不再是静态展示,而是通过“场景化重构”与“数字化叙事”,形成“观礼—习礼—传礼”的体验闭环,为服务模式注入灵魂。
“皖江迎客”服务模式的创新,体现在“文化赋能、技术驱动、全域协同”三位一体的架构中。服务流程上,构建“迎—展—送”全链条文化浸润体系:景区入口以传统茶礼串联迎宾仪式,AR导览解锁诗词背后的文化密码;游览中嵌入非遗工坊、虚实联动的“皖江诗路”,让游客在互动中感知历史;送客环节则以定制手信、数字藏品为载体,将消费转化为文化记忆。从业人员规范上,打造“皖江服务师”职业标准,通过定制化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并以动态考核机制确保服务品质与文化形象统一。品牌体系上,凝练“江潮为信,皖作东君”等超级IP,开发数字藏品、微剧本杀等衍生品,实现文化符号的轻量化传播与深度转化。
这一模式的落地,离不开政企协同与数智赋能的合力。政府层面,需构建“皖江文旅共同体”,通过跨区域协作平台统一服务标准,统筹非遗保护与产业创新,联合申报国家级文化品牌。企业层面,科技赋能是关键:运用LBS定位与区块链技术打造“皖江礼遇”智慧系统,精准推送个性化服务;推动业态跨界融合,将传统餐饮空间升级为国潮文创复合体,在交通动线嵌入非遗体验,形成“旅游+”生态网络。品牌营销则需全域联动,以“皖江诗路”沉浸式游行、电竞文旅联动等活动引爆传播,借助UGC内容触达年轻客群,同时建立数据驱动的迭代机制,持续优化服务体验。
展望未来,“皖江迎客”服务模式不仅是文旅升级的实践样本,更是地域文化自信的彰显。它通过将传统礼俗转化为现代服务动能,以“文化+科技+生态”的融合重塑皖江地区文旅品牌。随着文旅产业不断创新发展,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持续深化,“皖江迎客”服务模式或将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典范,助力皖江地区文旅事业迈向新的高度,更为推动安徽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皖江之水奔流不息,迎客之礼历久弥新,安徽文旅正以开放之姿,邀八方游客共赴一场山水与人文的千年之约。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