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仁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茶产业是富民产业、生态产业、健康产业、文化产业,也是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产业持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茶产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量质齐升。
近代以前,我国一直是世界茶叶生产、贸易大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茶叶生产迅速恢复,改革开放后更是进入发展快车道。总体来看,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78年,是茶园面积快速扩张期。
这一时期,通过垦殖荒山和荒地,开辟新茶园,我国茶园面积从230多万亩快速增长到1600万亩左右,同期茶叶总产量年均增长率为6.93%。由于面积增速过快,加上经营粗放,在茶叶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单产总体上没有明显增长,有些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
第二阶段是1979年至1999年,这一时期的茶产业稳定发展。
茶园面积基本上维持在1600万亩左右,茶叶总产量则提高较快,从27.72万吨增长到67.6万吨,茶叶单产从每亩17.59千克提高到每亩39.87千克。茶产业发展从以面积扩张为主转向依靠科技增加单产为主,单产提升对总产量增加的贡献率达到93.01%。
第三阶段为2000年至今,这一时期是茶产业的质量效益提升期。
茶园面积、茶叶总产量和单产全面提升。2000年至2022年,茶园种植面积增加2倍多;总产量从68.33万吨增长到335万吨;单产从每亩41.83千克提高到每亩66.44千克。2022年,我国茶产业内销总量为239.75万吨。
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茶类结构和区域布局的优化调整、消费市场的不断拓展以及科技进步,我国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六大茶类协调发展。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能生产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六大茶类的国家。近年来,六大茶类全面发力,形成了以绿茶为主导、六大茶类协同发展的新局面。2022年,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产量占比分别约为58.3%、15.2%、9.8%、13.4%、3.0%和0.4%。从增长速度看,规模最小的黄茶因其基数低而增长最快。绿茶虽然占比有所下降,但从绝对量来看,仍居产业主导地位。
特色优势区域初步形成。目前我国共有21个产茶省(区、市),1000多个产茶县(市、区),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区域、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重点区域、长江上中游特色及出口绿茶重点区域和西南红茶及特种茶重点区域四大优势特色产区,目前四大优势产区产量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90%以上。
茶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按照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的思路,我国茶产业呈现渠道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态势。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茶叶流通模式不断创新,新茶饮异军突起,有效满足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多元化新业态快速发展,茶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与文化、旅游、教育、健康等行业紧密结合,正在走出一条从一产到三产、从农产品到休闲品的发展新路。
茶科技硬实力和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已建成完善的茶学科技教育研发体系;建有遗传多样性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圃,茶树良种覆盖率不断提升;茶树修剪和大宗茶采摘、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名优茶机制率高,茶园绿色生产技术广泛应用,科技对茶产业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日益普及并得到世界认可,我国牵头组织推动联合国设立的“国际茶日”已是全球农业领域的国际性节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一步深化了茶文化交流互鉴。
茶叶出口稳中有增。2022年,我国茶叶出口量37.53万吨,出口金额20.83亿美元。截止到2022年底,我国茶叶出口总额、绿茶出口量居全球第一位。我国成为重要的茶叶贸易国。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