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年头虽然不是特别长,对他及作品却一见倾心。”78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原副理事长唐克美说:“我是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看待一个人和作品的。”八九年前, 唐克美参观了何福礼的工作室之后,觉得这位大师人很直爽。“他有种戚家军的感觉,很真实。”何福礼虽然大半辈子生活、工作在东阳,身上仍带着义乌人的坚毅、倔强、豪爽、侠义的性格。唐克美认为,何福礼年轻时对传统技艺的掌握得很到位,在实践中就能手到擒来。对材料的重视,也是他成功的要诀。何福礼拥有极其细腻的手感和独到的审美,能把作品表现特别雅致、大方。
“以前有人讲手工艺人只能在技术上有追求,却不能表达情感。”唐克美认为,何福礼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天性上有一种强烈的进取心。通过传承和创新,何福礼把自己的情感在作品表达得淋漓尽致,就像一本小说,很耐看。 “我觉得何福礼近几年来,进步还是非常大的。”浙江省博物馆工艺部主任范佩玲是中国工艺术美术大师评委、木雕组组长。她介绍说,这次的展览就是要为特别杰出的手艺人提供展示的平台,而何福礼就是这样杰出的大师。“说实话,现在竹编的地位还没有木雕的艺术地位这么高,为什么还要把他放在首展呢?”范佩玲认为,当代竹编艺术,何福礼绝对代表了最高水平。
竹编龙纹花卉罐:
罐体采用龟背纹、菊花纹等多种竹编技法,花朵繁复艳丽,花瓣层层舒展、淡浓相宜、干净利落、造型生动,花卉的编法与景泰蓝异曲同工,堪称独树一帜。 罐顶编织祥龙戏珠图案, 龙的四周编有如意、卷草纹等吉祥图案。祥龙戏珠起源于中国天文学的行星图。火珠是从月球演变而来的。自西汉以来,祥龙戏珠已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案,主要用于建筑绘画和装饰高贵豪华的器皿。作品整体精致细腻,雍容大气,寓意吉祥,不失为一件佳品。
“在民间,竹编以前做的都是日用品、日用器。”范佩玲介绍,当代中国,竹编艺术主要分布在四川和浙江两省。上世纪80年代, 浙江的嵊州、东阳等地,一些手工艺人开始将竹编从日用品向工艺品发展,何福礼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我非常了解何大师。”范佩玲认为他不仅所有的创作都亲力亲为,还富有激情,创造力很强。“只要让他得到一点点灵感,就能给普通的竹子赋予生命。而且他从不满足,从最近的作品《望月楼》《十里红妆》可以看出,他又呈现出更高的水平,这一点让人感到震惊。”
“我与何福礼相识甚早。”目前,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作为G20峰会木雕红木作品总指挥正是风光无限。作为同一批出道的手工艺人,他亲临何福礼的展览现场,全程为自己的好兄弟站台、撑腰。
何福礼14岁时,被东阳竹编艺人马世富从义乌东河带到东阳,招工进入东阳县木雕工艺术厂竹编车间学习竹编。第二年,陆光正小学毕业后考进东阳木雕技校学习木雕技艺。“我们年龄相仿,他比我年长两岁,称得上我的老大哥”。陆光正从技校毕业后,也进入木雕工艺术厂上班,与何福礼朝夕相处20多年,是惺惺相惜的好同事,好朋友。
“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天才。”陆光正回忆,上世纪80年代的东阳竹编,其篾丝已是细如发丝、柔若绢布,整个过程精编细织, 比织布要慢,比绣花费劲,不仅考验艺人的功力,更是考验他们的眼力和耐力。何福礼这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却堪比女子。他用细致的手法和坚韧的耐心,赋予东阳竹编华美、精致的艺术风格。“他低调沉稳,不事张扬,始终坚持匠人本色。无论什么时候去厂里,见到他都是在埋头编织的身影。可以说他是东阳工艺美术界最不像大师的大师。”
竹编龙纹花卉罐细节图
何福礼是东阳竹编界掌握技法最高全面的老艺人,能编织花色图案近千种。1983年,他作为东阳竹编工艺厂技术厂长,主持了《九龙壁》的编织工作,在压力之下,大胆拍板“可以一试”。结果,东阳竹编为中国竹编创造了8种创新编织技法,而他独创了其中的3种,这件作品获得了目前竹编行业最高殊荣———金杯(珍品)奖,成为竹编工艺的里程碑。
“若做普通产品,只要一般工匠就可以了。我是国家级大师,作品就要体现大师的水平,代表中国的水准。”何福礼说“大国工匠”的精神,是自己一直追求的目标。在团队的合作和师友们的相互切磋下,他不仅完美地恢复了濒临失传的竹丝镶嵌和竹黄雕刻等技艺,还独创了桂圆穿孔花、紫藤花、彩色渲染编织法和乱编法等竹编新技法,将中国竹编工艺再一次推向新的高度。同时,他还致力于东阳竹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弟子50余人,将中国竹编工艺带入可持续发展的新天地。
“何福礼的竹编是一件很接地气的、很地方的、很有特色的手工艺,但为什么要把东阳竹编弄到故宫去?你们想过个问题吗?”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晋宏逵面对我们的提问,一上来就用北京人特有的语气解释了2005年和2007年,何福礼两度赴北京主持修缮故宫博物院倦勤斋的竹艺装潢这件事的意义所在。
“公元18世纪中期,当时中国的皇帝就是乾隆皇帝,需要这种工艺,用这种民间的工艺来装饰自己的居室。这可不是一般的居室, 特殊之处在于乾隆皇帝青年登基时就有一个心愿,自己的执政时间不能超过他的祖父、康熙皇帝的61年。他想在执政60年之后就禅让皇位。故宫这么大,却没有一间太上皇的居室。为此,乾隆皇帝40多岁就开始为自己建造倦勤斋。他希望退休后在这座特殊的宫殿里,还能够看到当年巡游全国,特别是南方的那些美妙的工艺、美妙的技术。它们在乾隆心目中是最高的、最民间的、最漂亮的、最接地气的。从这座宫殿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两极,一个是皇宫文化、一个是民间文化。这两者,通过乾隆皇帝的愿望把它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这件事,历史上做到了,可今天它坏了,怎么办呢?我们没有这技术,只能到最可能有这种技艺的地方去寻找。这就是历史的回归、历史的回顾,是一种历史的再现,这就是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晋宏逵表示,何福礼开始也不知道这种技艺在18世纪就有了,他也要学习钻研。何福礼的修缮工作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对历史的一种敬畏、一种传承。
早在2003年,国际竹藤组织和中国竹产业协会评选出了全国首批11位中国竹工艺大师,何福礼位列其中。如果说这项评选是让何福礼与其他竹艺大师共享殊荣,那么自2005 年起,他勇揭“皇榜”并顺利通过故宫专家组织的“大考”,历时三年,用濒临失传的“竹丝镶嵌”和“竹黄雕刻”技艺,修复故宫最精美的建筑“倦勤斋”,则已让他成为“大师中的大师”,美国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的副总裁吴·亨利称他为“天才的艺术家”。
“我这段时间,不仅是参与修缮,也等于读了一个研究生。”何福礼表示,这段经历, 自己同样收获巨大。
这些年来,他孜孜追求竹编艺术事业的发展,编织出无数佳作精品,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作品被多家博物馆和国内外知名人士收藏。还多次赴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和地区,作技艺表演和技术交流。
近年来,东阳木雕先后亮相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北京APEC会议等各种国际盛 会。同样,与东阳木雕并称“姐妹花”的东阳竹编自然不会缺席家门口的国际盛会。此次G20峰会,萧山机场专用候机楼的竹编作品《和平鸟》就受到了G20筹委会的一致好评, 这正是何福礼创作的。此外,杭州楼外楼饭店内由他创作的“十里红妆”竹编系列,则被称为最符合场景的设计。
据《东阳市志》载,清嘉庆、道光年间, 东阳数百名木雕艺人曾到京城从事皇宫雕饰。时光流轮,岁月轮回。200年后的今天,何福礼肩负“百工之乡”的重托,再一次进京,无疑是一种传承和发扬光大。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能工巧匠, 他们继承着旧时技艺的‘香火’和荣光,守护古老的历史,同时又在继承中创新,培养传承人,希冀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许洪流在致辞中表示,“江南竹韵———何福礼竹编艺术精品展”作为此次系列展览的首展,希望大家在欣赏大师巧夺天工技艺的同时,更能从大师的身上看到一种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传承者的责任担当,借此唤起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新审视和兴趣。
“从何福礼最新的一批作品来看,一方面他追求精品创作;另一方面他千方百计想融入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非常重要的。”
《浙江工艺术美术》杂志原主编、省民间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都一兵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也好、保护也好,如果仅仅停留在空中楼阁,保护仍是消极的。竹编艺术亦如此,只有让老百姓所赏识、所使用,才不会进“博物馆”,才能艺术生命常青。
著名艺术评论家高而颐认为:“何福礼堪称为中国竹编工艺史上的里程碑。要成为一位大匠,必须有一颗对待传统的虔诚和敬畏之心。匠中之大师,不仅要用脑,还要用心。虚心和慧心,是成为大匠的必经之路;精心和细心,将决定大匠事业的成败。人类美好的生活永远离不开匠人。手工虽然从手出发,但必须抵达心灵的深处。倾心于手,融情于艺,匠心永恒!”
下一篇:听马未都先生聊红木